饶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史义军眼下,离开黑土地才是改变东北人,特 [复制链接]

1#

(黑龙江黑土地)

因为疫情,东北的经济真是雪上加霜,而黑龙江尤为严重。外来输入的病例,让本来不堪重负的黑龙江人更加难上加难了!前些时候我在我们小区郝庄家园拍片,我知道,如果是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的回到我们小区,就要隔离21天。

(北京昌平郝庄家园东口)

其实没有疫情,黑龙江也是够难的。

难啊难!难是咋造成呢?

历史的回顾,计划经济靠消耗资源造成了东北的虚假繁荣

为什么那么多人怀念计划经济时代的东北呢?现在想一想,东北经济最好的时期应该是全国经济最不好的时期。满清时期如是,伪满时期如是,年以后,到改开时期也是如是。那时候关里人都往东北跑。

那些年没有闯关东这个词,有的都是走西口,到关外去,到关外干啥啊!找饭辙。东北地大物博,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黑黝黝的大平原插根筷子都能发芽。那里还有大森林,有大煤矿,有*金。于是开禁后的关内农民一拨拨一代代挑着担子,推着独轮车,拖孩子带崽子翻越长城,漂过渤海湾奔大东北——也就是内蒙的东部和现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而来。

混好的成了地主,商人,山场把头,淘金的把头,混不好的成了长工,成了捣套子的人,成了采金的劳工,还有的混不好又不甘寄人篱下的就成了土匪,啸聚山林,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好不快活。

东北确实是个好地方,要是不好,老毛子、小日本子怎么老打东北的主意呢?

东清铁路的修建虽然有老毛子意欲霸占东北的图谋,但客观上也促进了东北经济的发展,从日俄战争到东北光复,东北是全国铁路网最密的地方。

前几年,为了批驳《中国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一书中的统计数字,我根据《哈尔滨市志》作了日伪时期的人口数据统计并发到了我的博客上,现抄录如下:

年2月5日,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当年哈尔滨市的人口数很不统一。

年的《哈尔滨公报》记载,年哈尔滨市共有户、人。年7月,日本统治者把原哈尔滨地区的四个部分统一起来,建立了“大哈尔滨”。当年的人口数为人。

年日本侵略者为了掌握“市势”,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哈尔滨特别市户口调查”,实际上是哈尔滨市的一次人口普查。调查结果:年12月1日零时,哈尔滨全市人口为人。

此后,因民族工商业倒闭和中东铁路苏方卖给日本等原因外,哈尔滨年至年人口有所降低,年减少人;年增长人;年减少人;年增长人。自年开始,哈尔滨人口迅速增加。年人口是人;

年人口是人;年人口是人;年人口是人;年人口是人;年人口是人;年人口是人。

年人口一度大幅下降,这和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日伪机关、警察、*队、团体、学校以及各种各样的组织自行解散,日本侨民陆续被遣返回国有关。

年10月——11月,全市申报人口为人。

总的来看,日伪统治时期,哈尔滨市人口是持续增长的。黑龙江抗损调查《全省各地伤亡汇总表》中14年中直接和间接伤亡人数是人。

这个数字的统计基础应该是现在各区县报上来的数字,但那时各区县人口不多,死伤一百多万人,也是很惊人的。

《哈尔滨市志》中有一个“年——年中外人口死亡状况统计表”,年中国人死亡人;外国人死亡人。年中国人死亡;外国人死亡人。年中国人死亡;外国人死亡人。年中国人死亡人;外国人死亡人。年中国人死亡人;外国人死亡人。

年到年合计中国人死亡人数是人。《全省各地伤亡汇总表》中哈尔滨14年死亡总人数人。我估计这个数字是根据哈尔滨各市县志书中的统计数字汇总上来的,这里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考没考虑各区县人口的构成,中国人有多少?外国人有多少?考没考虑人口的迁移和流动?考没考虑人口的自然死亡和自然增长。抗损的统计数字会不会把外国人死亡的数字也当成了中国人进行统计?

日伪统治时期哈尔滨流动人口数量很大。哈尔滨是北满*治、经济中心,是日本对我国内地和进行太平洋战争的战略后方,是经济物资和战略物资的集散地。当时日本统治者在周边各和农村抓的大量劳工都先集中于哈尔滨。这个数字在《全省各地伤亡汇总表》中有体现,14年中间接伤亡劳工人,到底伤多少人,亡多少人?很是笼统,没有什么说服力。在《哈尔滨市志》中有一个“年、年中外人口迁移变动情况统计表”,从表上看年哈尔滨迁入中国人人,迁出中国人人,迁入外国人人,迁出外国人;年哈尔滨迁入中国人人,迁出中国人人,迁入外国人人,迁出外国人人。

在人口迁移变动中,中国人口是净增长,外国人,主要是日本人则忽增忽减,这主要出于战争和对中国人实行统治的需要。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的好坏,人口应该是一个重要指标。年前关内战事频仍,而伪满洲国相对安定,关内的老百姓大量的到东北来,也就是这里相比关内好混日子。

共和国的摇篮就是大酱盘子

年后,特别是年代 结束后,东北开始安置大批复员转业官兵和家属,年王震在中国共产*第八次代表大会会议上的发言中说:“解放战争期间,在东北,为了安置复员*人和被俘的蒋*官兵,曾开荒地建立农场。”到底安置了多少人,没有翔实的数据。

年8月14日王震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向中央的报告中说:

我向*克诚同志报告铁道兵的工作情况时,交谈过铁道兵的特点、任务和建设方针等问题。在总参集训时,听了彭副主席关于储备经过训练的后备兵员问题的指示。同时,根据我在学习五年计划中所得到的体会,谨提出关于铁道兵准备预备官兵,举办国营农牧企业的建议和请示。

三、铁道兵部队经过劳动锻练,将成为熟练的劳动生产*,它的官兵多数亦将成为有技术能力的人员。三、五年内大部分逾龄的但有战时抢修经验的连排级干部将由铁道兵官学校的毕业生来替换,老兵每年亦约有二万二千人将由义务兵来替换(*士要延长服务一年)。这些逾龄*官和服役期满的士兵绝大多数都要求就业。同时,据许光达同志谈,装甲兵驾驶兵的训练,仅油料和摩托的消耗,有个驾驶士兵就要一万元,他们今年冬季就有三千个熟练的驾驶兵需要复员安插。为着满足这些人的就业要求,为着使这些掌握技术的人不致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职业而荒废他们的技术,因此我建议铁道兵在黑龙江省的密山虎林,饶河三个县的境内,举办一个综合性的半机械化的农牧业企业,开垦那里的一千万亩以上的荒地。东北地区天气较冷,每年有六个月的农闲时间,把这样的农牧场组织起来了,每年至少用三个月的时间来进行*事,*治的训练,以培养有素养的有经验的后备*官和有技术的士兵。因此,这种开垦荒地的农牧场既可适应储备后备官兵的要求,又能符合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都是有利的。

四、密山,虎林、饶河这片大荒地,日本占领时期,日本人曾经作过调查和勘察,并有开拓团开垦过,现在黑龙江省土地勘测局又继续作了勘测;这里有驻过关东*十万人的营房,现在墙壁还可利用;开垦这片荒地的主要工程是排水工程和必要的灌溉工程。根据水利部的初步估算,有三千万到四千万的土方,如果能将铁道兵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五七年收入工程费一亿元用于投资,则到一九六〇年就可使一千万亩地投入生产,那时就可以年产粮食达三十亿斤,除去供应约二十万生产人员及其家属和牲畜的用粮外,可余商品粮食二十五亿斤,这个农牧企业到第六年的纯收入可达一亿元。去年铁道兵已在这个地区组织了一个农场,将复员官兵八百余人和修森林线的劳改队五千余人,并已投资五百万元,今年划开垦荒地二十五万亩,种植二万五千亩,已盖好了能住一万人的房子。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扩大和发展,五年或六年内开垦一千万亩荒地的计划是可以达到的。

从这个报告可以看出,开垦北大荒的路数基本上是按照日本开拓团路数来进行的。那时候,中国的一五计划顺利进行,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项目项,有57项集中在了辽宁、吉林、黑龙江。黑龙江省是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项工程,有22项在黑龙江省。国家在黑龙江省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计划规定为25.6亿元,占国家工业投资的10.3%。哈尔滨市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主体主要形成于“一五”、“二五”时期。 期间“南厂北迁”的13个大中型企业和原苏联援建我国的项重点工程中有13项在哈市布局,形成了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经济结构。

(一)哈尔滨

1.哈尔滨电机厂

2.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哈尔滨汽轮机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年动工兴建,年投产。

3.哈尔滨锅炉厂

4.哈尔滨轴承厂

5.哈尔滨伟建机器厂(原哈飞)

6.哈尔滨东安机械厂

7.哈尔滨东北轻合金厂(原哈尔滨厂)

8.哈尔滨量具刃具厂

9.电碳厂

10.电表仪器厂

(二)其它

11.阿城继电器厂

12.佳木斯造纸厂佳木斯纸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独资公司、国家大一型企业,全国百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之一。是“一五”期间由原苏联援建的项重点工程中的两项,年建设,年投产

13.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14鹤岗兴安台10号立井

15.鹤岗东山1号立井

16.鹤岗兴安台洗煤厂

17.鸡西城子河洗煤厂

18.鸡西城子河9号立井

19.鹤岗兴安台2号立井

20.双鸭山洗煤厂

21.友谊农场

22.齐齐哈尔钢(北满特钢)

在东北有句话,叫东北是共和国工业的摇篮。一五后,大量关内的人员进入东北,形成了大量的移民浪潮,林业、农垦、石油、铁路、煤矿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这里的资源又大量地被调拨到了关内。那时,东北人有句话,我们东北就是共和国大酱盘子,谁都到这里来蘸,计划经济把东北的家底基本掏空了。计划经济时代,山砍秃了,土地也瘦了。

那时,就看一列列的火车往关里开,运的都是大豆、玉米、煤炭、木材和石油,而东北人没有看到什么实惠,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每况愈下。

市场经济时代北雁南飞很正常

都说东北人比南方人慢半拍。

这慢半拍,是谁让你慢半拍的?你想快可能吗?*策使然。眼瞅着南方发展起来了,当年闯关东的那拨人,头脑活泛的能回关里家的都回去了,能考学走的大部分都走了,能出去做买卖的都出去做买卖了,当年垦荒和支边的那些老人,除了埋在黑土里的那些人外,活着的带着一身病随着儿女到沿海、到城市里去了。

还是那句话,没有人能发展吗?没有人才能发展吗?但是发展就好吗?计划经济时代东北是高速发展的,可我没有感觉到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实惠。

有人说,从南往北走,是越走越黑,不仅仅是黑土地,而是当地的人黑,尤其是个别官员的心更黑。东北人能忽悠,忽悠南方人来投资,来了就不是你了,脸开始由红变黑,红心变黑心,下手更黑。不把你榨干吃净不算完。南方人害怕东北人。

东北人哪里都是活雷锋啊!活雷锋都是老百姓,个别东北的官员都是他妈的活土匪。谁敢在东北干企业啊!

东北人天生的移民性格,那好奔哪去,到哪都能闯,什么歌舞厅,什么洗浴中心,什么饭店大排档,反正是吃喝玩乐这一套东北人都擅长,东北人能打能砍也能侃更能闯,闯北京,闯深圳,闯上海,闯海南,反正到哪里口碑都不是太好。

东北人的祖宗其实都是关里人,在东北,近代以来的英雄好汉、悍匪恶霸山东、河北、辽西的居多。所以,其他省份的人你也别嫌弃俺们东北人,俺们东北人不是共和国的长子吗?长子帮着父母把你们养育成人了,你们也得帮帮俺们了。大概是二十年前,最可恨的是山东官员,当年你们逃荒要饭闯关东,改革开放后你们发达了,居然说什么不允许东北人回到山东来定居。《闯关东》那部片子就是山东省委宣传部出资拍摄的,黑龙江省委还傻啦吧唧把这部片子提炼出了一个闯关东精神,闯什么,当年山东人是一路乞讨来到东北的,来破坏资源的。

现在,能闯关里还是闯关里吧,把一片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靠闯关东精神振兴不起东北的经济。闯关东的精神就是那里好到哪里去,哪里好混日子就到哪里去,所以闯北京,闯上海,闯广州,闯海南,闯沿海已经形成了一股浪潮,这是市场经济时代的好处。南方的生活成本低多了,一身裤衩背心加一双拖鞋就可以过大半年,在东北行吗?东北人爱面子,宁肯不吃不喝,也要弄身裘皮穿穿。在东北办厂子,取暖就是个大问题,在南方支个棚子就可以生产。

别再宣传什么闯关东了,其后果就是挖,就是采。还是给未来留下一片青山绿水吧!

大投资能改变东北的现状吗?

我家街坊前几天和我说,未来最值钱的是空气和干净的水,我说我们黑龙江,特别是我的家乡鹤岗——鹤北那是一片净土,那里有亚洲最大红松母树林,有清澈的梧桐河、嘟噜河,年4月关门嘴子水库开工建设了,我在水利部官方网站上看到了这样一条信息:

黑龙江:鹤岗市关门嘴子水库工程开工建设

本站讯4月1日,在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各地加快复工复产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关键时刻,国家项重大水利工程、省“百大项目”之一的鹤岗市关门嘴子水库工程在鹤北林业局向阳林场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开工仪式,正式拉开建设序幕。

关门嘴子水库位于鹤岗市区东北部的鹤北林业局境内,是松花江流域梧桐河干流的第一座控制性枢纽工程,是以城镇供水为主,结合农业灌溉,兼顾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Ⅱ)型水库,总库容4.03亿立方米,工程估算总投资33.51亿元。建设有效工期为36个月。

工程建成后,将通过与细鳞河水库和小鹤立河水库“三库联调”,年可为本区域提供生活和工业供水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53.83万亩,为下游灌区供水万立方米,年平均发电量万千瓦时。通过对水资源的调丰补枯,可保障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需求,还可错峰调蓄上游洪水,提高下游河道沿岸的防洪标准,有效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形成旱则灌,涝则能排的灌溉格局。水库建设对于鹤岗、龙江森工集团鹤北林业局、农垦宝泉岭分局的三地区域资源整合、旅游聚合、交通组合,促进高质量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冬季的梧桐河)

(秋季的梧桐河)

(梧桐河的落日)

(关门嘴子水库淹没区)

(美丽的鞑子香花)

这里是我的家乡,我家老宅子到将来修建好的水库大坝走路也就一个小时。四十多年前就嚷嚷要修,年复一年,今年终于开工了。我在网上看到我家乡的人们在水库开工前一年议论特有意思,摘要如下:

百度鹤北吧,关门嘴子水库的传说:

楼主:老王的儿子出生了,取名为王建库。转眼间过了二十多年,老王的孙子出生了,取名为王盼库,又过了二十多年,老王的重孙子又出生了,这时的老王已经人到暮年奄奄一息了,于是把孙子喊到病床前嘱咐道,重孙子就取名为王*库吧……

回复:呵呵这是梦想靠库发家的人到死也没穿上裤子应该叫王梅库

回复:鹤岗人或者宝泉岭人盼望这个水库还情有可原。

回复:修水库对宝泉岭能有啥好处?对鹤北来说首先修建过程中会来很多人,有人就有交易,饭店洗澡人多。在建成后,旅游的人数必多,沿途卖山产品,吃山野味人都来鹤北消费。北山公园也会成为旅游景点。

回复:修水库肯定来不少工人,这个我也知道。但是最多修三年,然后就都撤走了。

回复:机场都获批好几年了,到现在建设还停留在图纸上。鹤岗那经济状况,筹集资金都困难,鹤岗附近也好几个水库,房价不照样全国垫底?指望修个破水库能改变地区前途命运更是无稽之谈,向阳山水库也没看出来给桦南县带来多少效益,柴河的莲花水电站建成后,当地林场的人也没因此变富。

(关门嘴子水库效果图。网络图片)

关门嘴子水库终于由梦想变成了现实。估计老王可以瞑目了。

这个水库能否带动鹤岗的经济发展,说不清楚。能否改变老百姓的难处,恐怕对老百姓致富不会起太大的作用。

街坊让我问问鹤北的房价,他想在到鹤北林业局买房子,夏天到那儿去休养,冬天回北京。

我不赞成他去东北投资,因为我对那里的*策不托底,怕坑了老街坊。建议他可以到那儿租房子,住半年就可以。因为买了房子也不一定是你的恒产,没有恒产,就没有保证。

发展东北经济,把老百姓的生活搞上去,就要发展私有经济,东北人为什么走得那么多,就是没有恒产。在东北只有国有企业的干部和其他吃“皇粮”的,因为有“公产”罩着,他们还可以暂时依附于体制,一旦下岗,他们也会选择离开。其他多数人,特别是青年打工者,他们彻头彻尾属于“无恒产”者,他们才是离开东北最多的人,同时他们有些在外地发展好的,就把直系亲属也带走了。

我的街坊马辉是齐齐哈尔的,今年40多岁,没有多少文化,但能吃苦,前些年在小区开饭店,也挣了一些钱,买了房子,也给老爸老妈在北京买了房子。

在我们小区有绥化的夫妇,因为孩子在北京念书,他们出来租房子住,做早点,他们说,等孩子分配了,就奔孩子去。东北肯定回不去了。

我们小区有个比较大的饭店,是绥化青岗乡下人开的,小两口岁数不大,是给哥哥看摊,小两口虽然在北京没有买房,但他们的理想是挣了钱能在县城买房,如果可以的话就在哈尔滨买房。

前些日子在小区东口拍片时碰到一位黑龙江伊春老乡,是个干部,退休了,住在女儿家,冬天来北京,或去海南,夏天则回伊春。他说,我一直居住在黑龙江,说实话,并不是很喜欢。因为黑龙江经济欠发达,我们那儿上班打工工资普遍不高,做买卖也不景气,但是物价可不低。年轻人生活压力较大。所以孩子跑北京来了,我们也跟着来了。另外气候条件较恶劣,这也是我们老年人离开黑龙江的原因。他还说,我周围的人走出去的不少,去山东、广东、海南的比较多。

东北人越来越少,环境将会越来越好,让那些诸如我的街坊这样的有钱人,到东北来享受新鲜的空气和干净的水吧。

眼下,看来东北人,特别是黑龙江人离开黑土地才是改变命运的最好的办法。

史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