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震与北大荒人的故事 [复制链接]

1#
自媒体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4836.html
“北大荒,真荒凉,黑油油的土啊!草茫茫。又有兔子又有狼……”说起北大荒,老一辈人都会想起这首歌谣。可如今,经过农垦人七十多年的建设,北大荒这片神奇的黑土地已经成为共和国的粮仓。今年,是王震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农垦部部长、中国农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卓越领导者,王震将*对开发北大荒作出的贡献至今令人缅怀。点燃第一把“荒火”早在年6月,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从北京到黑龙江汤原县视察,那里驻守着从朝鲜战场上回国参加森林铁路修建任务的铁道兵五师部分老兵。他们在副师长余友清带领下,一边做着工程扫尾工作,一边等待办理复员手续。在五师营地,余友清陪同王震查看战士们种的菜地时,王震发现脚下的土地黑油油的,情不自禁地蹲下来,抓起一把黑土说:“这土地真肥呀!一使劲能攥出油来。比起戈壁滩的沙地和南泥湾的*土坷垃,要强上百倍!”当他了解到黑龙江虎林、密山、饶河一带有大片荒地可开垦时,对开荒种地有着特殊情愫的王震将*觉得,这是开发建设北大荒,为百废待兴的国家生产粮食的最好选择。于是他当即动员指战员们“到北大荒建设机械化农场”。*垦北大荒,这个想法在脑子里一蹦出,将*立刻提到日程,北大荒开发的序幕迅即拉开。年元旦,第一个以铁道兵部队番号命名的北大荒*垦农场———中国人民解放*八五零部队农场正式成立。王震亲赴北大荒并亲手点燃了铁道兵开垦北大荒的第一把“荒火”。年夏天,王震两次来密山视察后,又经过一年多的酝酿、筹划和准备,他正式向*中央和中央*委递交了《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报告中详尽说明了对北大荒黑土地的调研情况,建议“铁道兵在黑龙江省的密山、虎林、饶河三个县境内,举办一个综合性的半机械化的农牧业企业”。报告中说:“开垦这片荒原的主要工程是排水工程和必要的灌溉工程。根据水利部的初步估算,有三千万亩到四千万亩的土方。如果能将铁道兵年到年收入等工程费一亿元用于投资,则到年就可以使一千万亩耕地投入生产,那时就可以年生产粮食三十亿斤。”这是北大荒开发史上的重要文献,它凝聚了王震这一年来往返北大荒调研的全部心血,以及他那屯垦戍边、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决心。毛泽东主席非常重视王震的这个报告,圈阅批示“刘、朱、周、陈、小平阅退彭”,彭德怀还在报告上写了支持王震的批语。王震立即筹划准备,亲自组织这场声势浩大的垦荒战役。年5月,国务院农垦部成立,王震任农垦部部长,他亲自为密山农垦局选定地址后,宣布铁道兵农垦局成立。经过近三年的试验,王震看到仅靠铁道兵开发北大荒力度还不够。年初,他向中央提出:动员十万转业*人开发北大荒。他豪迈地说:“新中国的荒地都包给我干吧!我这个农垦部长有这个信心!”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成都会议通过的《关于发展*垦农场的意见》指出:“*垦既可以解决*队复员就业问题,又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在有些地区还可以增强国防和巩固社会治安。因此,在有大量可垦荒地、当地缺乏劳动力,又有复员部队可调的情况下,应实行*垦……”从此,王震为开发北大荒立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在这里也流传着王震与北大荒人的感人故事。密山火车站大动员年春天,密山,这个祖国东北角的小县城,可真正见了世面。这个北大荒东部的大门,每天要吞吐几千近万名转业官兵,管吃,管住,还要迅速将他们送到荒原的各新建点。这对于当时只有几千户人家、东西两条大街的古老小镇来说,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从火车站通向城里的那条土路上,挤满了穿着*服、*棉大衣、摘掉肩章和领章的转业官兵。土路两边的空地上,堆满了铺盖、行李、箱子等杂物……每天如此多的人在这里逗留,因计划不周,交通不便,缺人的农场又偏远,没有足够的车辆把他们送往新建点,这给小县城带来极大困难。县城的机关、学校、俱乐部、仓库都住满了人,还有很多人实在没地方住,就住在老乡家里。铁道兵农垦局向农垦部告急,请示要车辆来解决运力不足的问题。于是,王震部长于4月中旬来到密山。4月12日,这是北大荒开发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王震亲自在密山火车站组织万人大会。密山火车站广场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广场中央临时搭起的主席台上,播放着激昂的乐曲。同时悬挂着几条醒目的欢迎开发北大荒转业官兵的横幅标语。主席台右侧还竖立着王震为转业官兵书写的诗牌:“红*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英雄奔赴北大荒,好汉建设黑龙江。”王震将*身着*装,肩上佩带着三颗金星,披着一件*呢子大衣,在农垦局长的陪同下,稳步走上主席台。他把大衣脱掉,向会场上的人群频频招手。这时,一阵掌声响了起来。王震将*对着话筒,用浓重的湖南口音,作了题为《向捍卫祖国建设祖国的战士致敬》的讲话。他说:“欢迎同志们到北大荒来!我代表人民解放*总部,代表农垦部所属全国农牧场五十万职工,向同志们表示慰问和欢迎……大家来开垦北大荒,这个任务是很艰苦的……在这里盘踞了十四年的日本帝国主义者,被消灭了,日本强盗蒋介石匪徒,都被我们消灭了。在这没有人烟的地方,我们盖了房子开了荒。能完成艰苦任务,就能得到光荣,英雄的人民解放*是能战胜艰苦困难的……”说到这里,将*把话题一转:“你们都是当过排长、连长,也有当营长的,我也当过排、连、营长。同志们,在战场大冲锋,排、连、营长是在部队前头呢,还是跟在后面呢?”大家回答:“在前面!”“那么开垦北大荒呢?”王震又问大家。大家回答:“也该在前面!”“遇到艰苦困难怕不怕?”“不怕!”“苦战三年行不行?”“行!”“说到困难,目前就有一个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来到密山的转业*人很多,汽车运不过来。有的同志建议:不坐汽车,走路,走上三天四天就到了自己的农场,早走早到,早到早生产。我看这个建议很好,有革命干劲,大家同意不同意?”台下的官兵们齐声大喊:“同意!”王震高兴地大声呼喊:“同意,明天早晨就出发!”会后的第二天,云集密山县城的转业官兵就迈开双脚,徒步进*荒原了。预备六师的先头部队和商丘步兵学校的转业官兵,高举着王震将*亲手授予的一面大旗,离开密山向远在乌苏里江边的八五八农场进发。大旗上写着“迈开英雄步伐,走向生产前线”。在徒步行*队伍的前头,还有一支骑自行车的前哨部队,他们是解放*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们,他们随部队一起到达八五八农场,摄下了一组历史镜头,后来编入了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预备六师教导员团学员蔡恒回忆当时的情景说:“第二天一大早,我们这支上千人的队伍,以班、排、连为建制,各自背着简单的行李,以领队红旗为向导,浩浩荡荡,从密山出发了。沿途一片荒凉,人烟稀少。一路上战友之间、官兵之间互相换着背行李,互相鼓励。不少人脚上打起了泡,走瘸了。我从未参加过这样艰难的长途行*,走到中午,两脚起了十多个大血泡。队伍到了杨岗,天黑了下来。前面指挥部传来口令:停止行进,就地过夜……”这无疑是垦荒史上壮丽的一页。成千上万人马在同一时间从祖国各地汇集边城,又几乎在同一时间兵分百路,徒步向荒原腹地进*。这是垦荒史上的“淮海战役”,是一场携家带口的进*:匆忙,而又沉着,有秩序。这次徒步进*行动的贯彻与执行,展现了王震将*的魄力,也显示了十万大*这个集体的坚强意志。在这里上演了中国垦荒史上最雄壮的一幕:随着王震挥手下达了徒步向荒原进*的命令,几万名复转官兵浩浩荡荡奔赴荒原深处,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书写了“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的壮丽篇章。从3月到5月,短短三个月时间,成千上万名转业、复员官兵从祖国各地,从各*种、兵种,各部队、院校,纷纷北上,向北大荒挺进。到5月底,进入北大荒的转业、复员官兵共八万多人,其中排以上*官约六万人。赞扬徐先国的诗歌《永不放下枪》北大荒官兵们这一雄伟壮举,在全国各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郭沫若听了王震向他讲的农垦大*源源开赴垦区的盛况,受将*的委托,热情地写出了《向地球开战》的诗篇,并当场为王震朗诵一遍。4月8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时,郭老在诗的题记中写道:“中国人民解放*的将士,有不少同志将赴全国各地参加国营农牧场的生产工作,作此诗以壮行色。”诗中写道:“现在你们有不少同志解甲归田,不,你们是转换阵地,向地球开战……你们才不愧是不断的革命家!”当时,这首诗不只是表达了诗人的美好祝愿和赞扬,更揭示了十万大*解甲归田的含义,道出了那些转复官兵想说又没有说出的话,壮了*威。郭沫若这首诗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来自北大荒的解放*信阳步校转业*官徐先国读了郭老的诗,深受感动,写了《永不放下枪》的诗,在5月7日《人民日报》上发表。诗中写道:“感谢郭老的称赞,我们去向地球开战,举起科学的大旗,冲过艰难战胜自然,一颗红心交给*,英雄解甲重上战场,不是当年整装上舰艇,不是当年横戈渡长江,儿女离队要北上,响应号令远征北大荒……”这反映农垦官兵心声的诗句,得到了王震将*的赞扬。王震读了《永不放下枪》后,心情激动不已,写了《千万人的心声———给徐先国的一封信》发表在5月26日《人民日报》上,报纸还配发了诗人郭小川《关于‘永不放下枪’》的评论文章。这时,徐先国也接到了王震从北京寄来的信。信中写道:读了你的诗《永不放下枪》,我深深感动了。你唱出了我的心声。我相信,我们成千上万的同志都会同你合唱。……看样子,你是到北大荒去了。希望你和你的周围的同志们,如同你的诗中所描绘的那样英勇、豪迈,一颗红心交给*,英雄解甲永不放下枪。郭老和徐先国的诗,以及王震的这封热情洋溢和充满期盼的信,给正奔赴北疆的十万大*以巨大的鼓励,犹如吹响了“向北大荒进*”的号角。战友们响应王震的指示,立即学唱《永不放下枪》。在学唱歌时,联想到王震将*的来信。他们建议徐先国借此“机会”立即写回信,把大家的干劲和好人好事汇报出去,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徐先国后来回忆说:“我非常乐意地接受大家的委托。我听到了他们‘怦怦’跳动的心声,更懂得此时此地他们怀念部队、怀念家乡、怀念战友和亲人的真切情感。于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在一盏油灯前,在一群蚊子和飞蛾的‘伴奏’中写了信,第二天便寄《人民日报》转王震收。”半个月过去后,徐先国接到《人民日报》来信,随信转来王震写给他的亲笔信。信是用毛笔写的,内容如下:……我很爱你和你们那一队的同志们,我相信你们能够在黑龙江畔的垦区插起一面红旗,然后一队又一队都插起红旗,胜利的光荣的红旗永远在祖国的土地上飘扬……请你转告同志们,争取“红旗队”称号。同志,我要联系一些先进人物,如你来信所说的*官炊事员,拖拉机驾驶员,读农业技术书籍的未来的夜大学毕业的农学家们,(愿你努力,作一个农业工人的诗歌作者)这是毛主席教导我们*和国家工作人员的一种应有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同时,谦虚的王震还告诫徐先国:“我将经常保持同你的联系,但是不在报纸上公开通讯,你业余写作什么也不要写我的名字。这一点是我以部长名义给你的命令。”徐先国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大豆已经长一筷子高了。劳动的间隙,几位战友听说王震给他回信了,就把信要去看。大家特别对王震说要到北大荒来最感兴趣,都盼望能见到这位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将*。7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徐先国写给王震的信:将*、部长同志,顺便向您汇报一下我们这里的情况。北大荒真富……只要勤劳,伸手就有收获。现在,向荒地进*、向困难进*的战斗已经全面打响了!冒着风雪,不怕日晒,藐视一切困难,一部分人投入了抢耕抢种;一部分人开始了修路;一部分人上山伐木,建造房屋;为了减少国家开支和解决自身困难,为了给国家增加财富,还组织了打猎队上山打猎,打鱼队下河捕鱼,家属妇女们也和大家一样,拉犁、撒种、割草……我们正浩浩荡荡地战斗在广阔无垠的荒原上面……在我们这里,克服困难简直成了一种乐趣。一个少尉助理员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愿意离开暖和的南方,并且放弃获得爱情的机会来到北大荒的时候说:“因为北大荒最富,也因为北大荒最艰苦。”北大荒的生活多彩、艰苦,非常难得,我们都自豪地感到我们是不断革命论者。过去为人民流血打天下,今天又为人民去流汗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决心让北大荒早日变成北大仓,让北大荒和我们一样充满朝气歌声四起。这封信发表时,编辑还加了《志气比天高的英雄好汉》为题的编者按语。由于报刊的大力宣传,农垦官兵们的行动引起了社会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