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执源治理,引导当事人自动履行法定义务,饶河县人民法院积极探索执源治理新路径,将适合的案件引入执前督促程序,将纠纷解决由“强制执行”向“主动履行”转化,努力营造鼓励自动履行、支持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传统的执行案件需要通过审查、立案、登记、分流、查控、送达等多个步骤才能到执行法官手中,而这一过程不仅耗时长,能否履行完毕也无法保障。但通过推行立案前督促履行程序,能让当事人以更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实现其权益。
日前,在一起小额执行案件中,因被执行人田某等人未履行刑事附带民事赔偿义务,申请人时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饶河县法院收到申请材料后,将案件进入执前督促程序。法官详细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被执行人,向其阐明不履行法定义务将承担的一系列不利后果,并下达了执前督促履行告知书。最终被执行人在七日内主动履行了全部义务。
执前督促,是饶河县人民法院提升司法服务水平、从源头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新答卷”。接下来,饶河县法院将持续深化“执前督促”,探索更加精细化的执前督促程序,汲取新时代“枫桥经验”和“执源治理”理念,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在多元解纷当中的积极作用,坚持能动司法,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法院执行工作的新要求与新期待。
法官答疑
01.执行立案前督促履行程序有哪些优势?
在执行立案前督促履行阶段案件因未进入执行程序,即不会产生执行费和迟延履行金或迟延履行利息,对于涉企案件,减轻后疫情时代资金流动困难中小企业的履行负担,引导被申请人积极履行或促成和解。
施行执行立案前督促履行程序,可将部分执行案件化解在立案前,使得执行人员可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重大疑难复杂的执行案件中,能够优化司法资源配置,降低执法成本,节约办案时间,切实实现执行案件的“繁简分流”,更好践行“简案快执,难案精执”的执行理念。
02.执行立案前督促履行程序需要什么材料?
执行立案前督促履行需要申请书、原被告身份信息、授权委托书、作为执行依据的生效法律文书、送达地址确认书。
03.执行立案前督促履行会对个人征信产生影响吗?
适用执行立案前督促履行程序不会对被执行人征信产生影响,但是在该期间也会明确告知被告,如不履行或无法达成和解协议,案件将立即移送强制执行,并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对被执行人采取执行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将被执行人信息公开、采取限制消费及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措施,上述措施将对被执行人的征信产生影响。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饶河县法院:“执前督促”—探索执源治理新模式饶河县人民法院轻触阅读原文
饶河县人民法院赞分享在看写留言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饶河县法院:“执前督促”—探索执源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