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西北都的鄱阳湖是我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流域面积为16.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土地面积97%左右。经鄱阳湖调蓄注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老话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喝水,可以说鄱阳湖和其水系养活了江西儿女。
江西也成为文明的“鱼米之乡”。鱼米之乡当然少不了鄱阳湖特产鱼类。现在鄱阳湖已进入十年禁渔期,部分地区还可以单人单钓。这些鄱阳湖的小众鱼类更加小众,快来看看你有没有吃过?
银鱼
银鱼又称为冰鱼、玻璃鱼,属银鱼科,淡水鱼,鄱湖银鱼透明,头平偏,口大,牙锐,背鳍和脂鳍各一个,晒干后似雪白银条,故名“银鱼”。在古代的时候它有一个非常有意境的名字——脍残鱼。还有一个非常写实的名字——白小,诗人杜甫还曾为作诗写道:"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人肆银花乱,倾箱雪片虚。生成犹舍卵,尽其义何如"。吃过银鱼的朋友,你们觉得是不是很形象呢?
银鱼肉美味鲜,营养丰富,有益脾、润肺、补肾、去虚、增阳、滋阴等功效,属上等滋养补品。鄱湖银鱼形如玉簪、洁白透明、肉质细嫩、肉味异常鲜。自古以来,它就是人们餐桌上的珍肴。封建王朝时期,最高统治者皇帝都喜欢食用。据都昌地方志记载:自唐以后,每年都要向皇帝进贡百余斤鄱阳湖银鱼的干品。
不知道皇帝是怎么吃的,但在我的家乡。银鱼最受欢迎的做法就是做羹。将晒干的银鱼清水泡发,在普通的蔬菜汤或是蛋汤放上一小把泡好的银鱼,汤立马变得鲜美。谁闻着这样的香味都想喝两大碗,真是美味营养又健康!
2.针贡鱼
针贡鱼外形似“剑”,头部长有一根长“针”,民间俗称“剑鱼”和“针公鱼”,学名“鱵”。相传,朱元璋、陈友谅等在都昌老爷庙水域大战之时,曾用此鱼饮酒庆功。之后,此鱼每年作为贡品送往皇宫,针贡鱼由此而得名。不少渔民也会把它叫它针弓鱼。
针贡鱼生活在江河、湖泊的上层,常成群游于水面觅食,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兼食昆虫等。生殖期在5-6月。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中。个体虽不大,但数量相当多,是常见的小型食用鱼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我们常见的都是针贡鱼干货,这也是因为它们体型小巧,比起新鲜使用,稍微用盐腌制晒干后食用更有风味。
干烧针贡鱼是我小时候饭桌上常出现的一道菜,用来佐粥,小酒都是不错的美味。这里提醒各位新手朋友,针贡鱼的针是不能吃的,我的广东同事第一次吃就因为针卡着喉咙了。没人提醒她吗?主要是在场的本地人都默认这么小的鱼头是没人会吃的。
3.棍子鱼
前面介绍的两个都是干瘦小鱼,吃个鲜香风味,棍子鱼和它们相比可以说是非常“肥美”了。棍子鱼鱼如其名,鱼身圆滚滚,形似一根圆木棍。棍子鱼隶属鱼纲,鲣科,也叫“巴浪”“池鱼”“马鳃棍”,是一种名贵野生天然鱼种,它对水质要求极为苛刻。棍子鱼腹腔较小,肠道短,内脏部分比例小,俗话说“只有一根肠”,易于清洁,可食部分比例大;肉质坚实,久炖不烂,味道鲜美,而且体内只有一根刺,吃起来方便。油炸之后的棍子鱼,外酥里嫩,唯一的脊骨刺也可以吃。
棍子鱼最大的个体也只能长到20多厘米长,一般就在10厘米左右,比普通鱼小很多。它生活在江河湖泊的下层,虽杂食,但偏重觅食动物性食物,如底栖水生物、幼虫等。棍子鱼对氧气、环境要求特别的高,一出水就死,目前人工无法繁育和饲养。只有山清水秀的地方才能收获这样的美味!
反正写到这我是饿了,不知道有没有勾起你们对家乡美味的记忆。这3种鄱湖鱼,你们最喜欢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