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龙
编辑张弛
暴雨、高水位、泄洪、溃堤、洪水淹村,7月以来,上饶鄱阳县成为江西洪灾的重灾区。
7月7日,鄱阳县谢家滩镇华民中学校园被淹。受访者供图
灾情告急后,解放军官兵及全国几十支救援队驰援。人民子弟兵、民间救援队、基层干部群众,构成了此次抗洪救灾的三道坚固防线。
经解放军官兵日夜奋战,问桂道圩米的决口经过83个小时复堤,中洲圩米的决口经过小时成功合龙。救援队则深入各个灾区,营救成千上万被困群众和病弱老幼,力图将洪灾中的人员伤痛降到最低。各乡镇的干部群众积极组织车队,运输固堤砂石。一些村民还为解放军、救援队送去了食品和降暑汤。
截至7月19日,鄱阳县昌江、西河等河流的水位普遍下降1米。此前,许多被淹村镇的灾民被安全转移到中小学内的安置点,等待洪水退去。
但灾情并未终结。目前,鄱阳湖和鄱阳县多个河段的水位仍在警戒线以上,许多村庄仍在洪水浸泡之中。随着7月19日、20日梅山水库、佛子岭水库、王家坝水库泄洪,安徽多地又拉起洪灾警报。新的抗洪救援之战仍在继续。
“解放军士兵就像我的儿子”
洪水退去,鄱阳县城安全了。58岁的朱旺新觉得这次抗洪战役取得了一个胜利。这胜利是解放军部队带来的,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小小贡献。
鄱阳镇位于鄱阳县城南部,饶河形成一道天然界线,几年前县城的开发区因此往北规划。但今年六七月之交,连日的暴雨袭击了长江中下游,致使安徽、江西的河流和湖泊水位暴涨。7月7日至10日,鄱阳县境内的西河、昌江多处发生漫堤溃口,饶河水位也超出警戒线。一旦决堤,整个县城将陷入危险。
7月8日起,隶属于福建军区的72集团军部队进入鄱阳县多条河流的圩段抗洪。先头两个连于9日进入鄱阳镇西门委员会韭菜湖村,开始在雨中抗洪固堤。几天后,多名官兵也加入进来。
韭菜湖村在绕河之畔,圩内有朱旺新的十几亩西瓜田。暴雨导致农田内涝,朱旺新抢收了一批西瓜放在家里。12日天晴后,他看到解放军部队的“捷报”。7月13日晚上11点,经过部队连续83个小时的奋战,县城10公里外的昌江问桂道圩5天前溃堤后形成的米宽的决口成功合龙。
7月14日,16支救援队在油墩街镇受灾水域展开救援同盟演练。摄影陈龙
7月15日,几个村倡议抽调人手,与解放军一起抗洪,朱旺新抢着报名。“我早就想去参加了。”朱旺新说,之前河水距离堤面只有1米,如果溃堤,自己的十几亩田、房子都将不保。“解放军为我们保家园,我们不能在后面光看着。”
朱旺新看到,部队的战士们驻扎在鄱阳中学校园内,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7点半到达圩堤,中午12点回营休息,下午从2点干到7点半。而突击队的工作时间更长。暴雨之后,是连续多天的晴日,中午和下午的气温常在35度。烈日暴晒让士兵们脖子、背上、胳膊脱了皮,起了痱子。
险情紧急时,士兵们忙个不停,很少休息。连长安排他们轮流休息5-10分钟,然后重新投入工作。从一位连长那里,朱旺新得知,这些士兵都是去年年底才入伍的新兵,很多都才十八九岁。“他们太累了,太辛苦了。他们的父母要是看到,都会掉眼泪。”
解放军士兵一部分将砂石装包、灌泥巴,另一部分打桩、投包,有时还要跳入洪水中。这样的场景,让朱旺新回想起年。当年,洪灾肆虐中国南北多省多流域,解放军并没有来到鄱阳县,那时朱旺新只有36岁,年轻力壮,他和乡亲们自发组织起来保堤抗洪。但今年,江西、鄱阳成了洪灾的中心。
与解放军官兵并肩作战,让朱旺新感到高兴。他主要负责装包,有时也会搬运。“一袋七八十斤,我提一袋都走得很慢,他们一次扛两袋,跑来跑去,很快。”朱旺新感慨,“年轻人就是有劲儿。”有时他支起临时的路边摊,带一些馒头、西瓜,让士兵吃一点,士兵都会拒绝,表示部队有纪律。但给他们喝水,他们会接受。“他们能不能吃,什么时候吃,都要连长发话才行。”
河水水位上涨,江面扩宽,强大的水压能够侵蚀堤坝,渗流、冲刷土壤,破坏坝体,引发泡泉、管涌,从而决堤。最近,河水消退了1米,险情缓解。他被列入巡查队,每小时巡堤米,巡查是否有泡泉、管涌。解放军官兵采取打桩、加固坝体的方式,让圩堤变得更坚固。为防止河水对坝体的侵蚀,除了沙包加固,他们还在上面覆盖了塑料编织布。看着这些工作成果,朱旺新很满意,“浪打过来,(圩堤的)泥巴打不烂了。”
7月19日,他发动周边几个村的村民,买来颗鸡蛋煮熟,挑选几百斤西瓜,煮好三大桶猪肉汤,犒劳这些辛劳的军人们。“没有那么大的锅,我们几家几户在自己的锅里煮好,集中到三个大铁桶里。”七八辆三轮车披挂红布标语,领头的车插上五星红旗,开到大堤的抗洪现场。
当时部队正忙,连长连连推辞。双方推让许久,朱旺新说,“你们在这里抗洪好多天,好辛苦,我都看着你们,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你们吃一点吧。你们为我们老百姓做事,我们很感动,这是一点小意思。一定要接受我们的情意。”连长同意了,说等会儿大家休息时再吃。
朱旺新和几位村民便找个干净的地方,用塑料碗盛好肉汤,加上鸡蛋,放好调羹,盖上盖子,“一溜儿过去,摆了份”。等士兵们休息时,乡亲们一份份送过去,慰问士兵。士兵说,“你们也很辛苦,你们江西老百姓真的很好。”
7月19日、20日,部队分批撤走了6车士兵,前往隔壁镇抗洪。临走前,朱旺新和乡亲们就把剩下的鸡蛋、西瓜、肉汤送到中学驻地。“我们一个女同志说好话,都掉眼泪了,他们才收的。解放军说做的好,挺好吃的。”
朱旺新说,解放军官兵奋战10天,给他们留下了“固若金汤”的饶河圩堤,还留下了20多名士兵监测水情。
民间救援队撑起灾区“防护网”
“01呼叫07,01呼叫07,搜救病人10分钟后到达。岸上人员和救护车提前到位。”——“07收到,07收到,接应人员、救护车已经到位。”
每次执行任务,曙光救援队指挥长王刚都处于标准的作战状态。他极具威严,又对几十名队友抱持兄弟般的关怀。半个月来,王刚带领的厦门曙光救援队像一支锐不可当的突击队,在安徽、江西、浙江之间的洪灾现场极速穿梭。
端午节,46名曙光队员经过3个小时搜救,在厦门海沧天竺山找到一具57岁台湾驴友的遗体,移交给警方。7月8日,王刚收到一封来自台湾的感谢信。当天晚上,9点51分,王刚呼叫队员,“皖南、赣北受灾严重,曙光启动A类救灾任务,预计时间一周,请有时间的队员参加。”
3小时后,首批12名队员出发,一夜行程后到达安徽池州东至县,开始了长江流域的夏季救援。洪峰到达景德镇,他们赶到景德镇,被市政府编入防汛应急队。很快,下游鄱阳县多处圩堤决口,他们又连夜出发,10日凌晨到达鄱阳县受灾严重的油墩街镇,天亮后开始了救援行动。当天,各路赶来集结的曙光队员达52人。
8日溃堤后,油墩街桥头村以西、银宝湖乡数万亩村庄被淹,水深5米,村民们在楼上困了两天两夜。他们冒着大雨搜寻那些患病者和需要转移的老人、妇女、儿童,帮助他们从二楼阳台爬下,登上冲锋舟,然后将他们送到政府的安置点。
工作一天后精疲力尽,王刚在朋友圈发布视频。78条评论里,不少当地村民把他们当作了子弟兵:“谢谢你们为我的家乡辛苦付出”,“辛苦了,这是我的家乡,我的小学”,“谢谢人民子弟兵”,“军人风采,向英雄致敬”……
40多岁的王刚的确是军人出身。他曾是两栖侦察兵,年转业至政府机关。年5月去西藏,他们的车队在成都休整一天。5月12日早上7点,他们准备出发,没想到一台崭新的吉普不能启动,耽误了行程。当天下午2点28分,发生了汶川大地震。“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成都军区弹药库被人炸了。后面才知道是地震。”他们打开地图发现,如果按原计划出发,那一刻他们已经到了重灾区都江堰。
他们一致决定参与救灾。送走几名女队友,11个男人往灾区挺进。都江堰、北川、汶川,他们在灾区待了32天。“出来以后,我亲手把两个战友送医院。”王刚说,“老天爷留我这条命下来,就注定我后来是要做救援的。”
汶川期间,他每天和队友用手在建筑废墟、沙土里刨,造成见骨的伤口,左手中指也短了一截。那时,王刚还不懂救援。“我们前半辈子学的是怎么杀人,没学过怎么救人。”走出四川后,他组建了救援队。年,他辞去公职,正式注册了曙光,发展了一支高度专业化的救援队伍。
队员陈丞介绍,专业救援包含高空(绳索)、山地、水域、城市搜救,以及破拆、地震救援等。陈丞擅长水域救生,“水域救生不是光会游泳就行,还要懂得很多技巧。还分为水上橡皮艇(RIB)操作、海浪救生、静水救生、急流救生、搜救潜水、车辆打捞、水中破拆等科目”。
救援队属于公益组织,没有工资,经费则来自筹款和捐赠。队员们一般都有自己的职业,但平时要接受培训,一有灾情,有时间的人迅速响应。陈丞本人经营一家游泳俱乐部,兼任游泳教练、职业鉴定师,他在曙光担任水域救生培训师。
王刚记得,初到油墩街镇的两天,由于水势凶猛,被困群众都还处在一片惊恐之中。他们首先搜救那些处于高度危险中的人,如生病的老人、妇女、儿童,其次才是青壮年。10日,他们在水面巡查时,听到求救声,一位中风的老人需要就医。前面的救援队为出行方便,只带了软担架,无法抬人。曙光队员到达后,使用硬质担架,将老人的腰部、四肢牢牢固定,多人合作,医院。
另一天,一位母亲怀里抱着几个月大的婴儿,说孩子生病了,丈夫外出打工,家里只有老人。王刚和队医院,又进去接出了老人。第二天遇上那位母亲,她表达了感谢,并告诉队员们,孩子还在高烧,但已经没有危险。就这样,曙光救援队在油墩街镇坚持救援了10天,接送和营救了多名被困群众。
江西的灾情很快得到了全国救援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