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阻击新冠疫情的战场上,我省有这样一支鲜为人知的战队:他们不是侦察兵,却要像侦察兵一样追踪每一个确诊病例背后的接触人群;他们不是临床医生,却要冒着被病毒感染的风险,与病人面对面交流。无论白天夜晚,为寻找每一位“密接者”,他医院、发热门诊以及社区、乡村之间。
当疫情袭来,省疾控中心吹响流行病学调查集结号时,顷刻间,猎猎战旗下,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24位专家、教师,放弃休假,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他们向“疫”而行,跟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全力以赴指导各地市流调工作,追溯感染者的活动轨迹,寻找与病毒有关的一切蛛丝马迹,为我省尽快遏制病毒传播、切断传染源,筑起了第一道牢不可破的疫情“防火墙”。
奋战在流调战场上,
他们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新冠疫魔,神秘狡猾。流调工作中,必须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还原每一个病例的活动轨迹,才能尽快侦查到所有密切接触者,全面及时采取隔离措施,为有效控制疫情、防止病毒扩散争取宝贵的时间。为此,哈医大的流调学专家们,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
有一天,在某地一小区发现一位年纪较大的确诊患者,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赵亚双教授不顾感染危险,亲自与老人进行耐心细致的交流,帮助患者回忆确诊前去过的地方,了解他平日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轨迹。当了解到老人曾到家附近的超市购物时,赵亚双立即通知当地,对超市封闭、消毒,并对近期进出入过超市的人员进行隔离。举一反三,她立刻向疾控部门提出“严格管理人员流动性大的超市场所,加大监管力度”。这一建议大大降低了超市流动人员及从业人员的感染几率。
了解患者的运行轨迹,这看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有一位确诊患者,年纪较大并有脑梗的后遗症,已经无法正常交流。赵亚双就亲自赶赴他的单位,询问同事他平时的生活规律,查询感染源头,找到他的地铁卡,找寻他上下班的密切接触者。还有的确诊患者,被追踪到打过6次车,他们就把6个出租车司机全部找到,进行排查。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流行病,潜伏期长,传染率高,如果要与之战斗,不仅仅要有知识储备还要深入了解。‘刨根问底’就是我们的工作,追寻源头,严控蔓延,就是我们的责任。”赵亚双教授说。
2月11日至17日,以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赵亚双主任为首的专家组,先后到哈尔滨市燎原社区文化家园,松海社区澜悦东方小区,尚志,双城,松北等地社区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督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在那段紧张、危急的日子里,赵亚双和她的团队在初春的寒风里行走,早出晚归;在几百例确诊病例中圈画重点,追根溯源;在防控决策的研讨会上,审慎地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在返回家时,作为省信息综合分析与疫情趋势研判组组长的赵亚双,还要参加21点开始,近一个半小时的流调组长会,进行讨论总结。
目前,流调的工作还在继续,哈医大流行病学教研室的田文静、田甜、李霞、王帆、李鑫等多位老师还在做案例报告、韩日疫情发展趋势报告、国外返乡输入病例情况分析及建议,省内其他城市疫情分析工作,以及省内医护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等,工作更加深入、细致。
跋涉于拨开疫情迷雾的道路上,
他们是最美“隐形逆行者”
哈医大的流调专家、教师们,平日里看上去文弱儒雅,但在阻击新冠疫情的战场上却个个生龙活虎、英勇无畏。
2月13日,省卫健委急招3名有经验的专家,指导基层流调,并要求能自己带车长途出行。闻讯后,哈医大流行病学科裴俊瑞第一个报名参加,并主动要求到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去。
他的首战阵地是双鸭山市友谊县,当时,该县短时间内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6例,发病人数全省第一,且病例均来自县城主城区,按照国家公布的数据推算,其发病率不亚于湖北省。在严峻的疫情面前,裴俊瑞丝毫没有畏惧和退缩,他当天就带上简单的防护用品,立刻踏上征程。自驾8小时余公里,经过4道检疫关卡,到达友谊县疾控中心开始工作。
2月26日,在全省连续多日新增确诊病例零报告形势下,饶河县发现一名无症状感染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受专家指导组委派,裴俊瑞早7点从友谊县出发,自驾驱车余公里,转战饶河县,在当地一直忙碌到次日凌晨3时。经过4个小时的短暂休息后,又驱车多公里,实地踏查了无症状感染者居住小区和接触者隔离宾馆的防控情况,当面指导基层防控工作,之后才踏实地返回哈尔滨。
3月9日早7点,裴俊瑞又接到省流调专家组新的指令,与两名专家一起驱车多公里,历时8小时赶到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为抢时间,他们在奔赴疫区的路上就开始研讨,拟定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紧急协调省疾控中心支援大兴安岭地区一批血清学试剂盒用于开展传染源排查工作。到达以后,连夜开展工作,梳理当地所有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寻找疑似病例与之前确诊病例的时间和空间关联,于10日凌晨1点,拟定好了排查方案和人群。早上7点就赶到达加格达奇区疫情指挥部,开始指导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直到下午1点,根据血清学检测结果和前期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终于锁定了传染来源,疑案得破,消除了社会群众恐慌,也为当地疫情防控策略调整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裴俊瑞对记者说:“疫情应急处置抢的就是时间,早一秒找到传染源就可能减少一名感染者。”
其实,抗疫期间,像裴俊瑞这样的哈医大流调专家还有许多许多。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张秋菊副教授带领90后青年教师田甜,参与流行病学组信息综合分析与疫情趋势研判的日子里,常常是废寝忘食、晨昏不分。她们利用我省1月22日报告的第一个病例,一直到2月17日的全部数据,包括病例例以及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等数据,对我省疫情拐点建立模型进行预测。
在模型拟合过程中,他们为保证拟合效果的稳定性,模拟测试了1万次、2万次……,之后又分别模拟10万次和20万次。单位电脑出现故障,张秋菊就用自家的笔记本电脑运行程序。
10万次的模拟运行需要8小时,20万次差不多需要13-15小时。因担心程序运行出现问题,白白浪费掉时间,她从2月15号到19号期间,五天五夜的日子里,为了看好模型的精准拟合,她每个夜晚只能打个盹。有时候,在家里半夜运行的程序到第二天早上还没运行完,她就开着电脑拿走,放在车里继续工作着赶赴省疾控中心。
最终,2月19日的凌晨,他们终于完成了《基于SEIR模型的黑龙江省新型肺炎疫情趋势分析及预测》的报告撰写,经过上级专家审核并向学院请示,最终上报了学校、省流调组和省疾控中心。
他们是病毒“猎狐者”,
更是疫情预警的“吹哨人”
“延长春节假期”、“减少百姓出行”、“在保证患者隐私的前提下,公布新发病例行动轨迹”……在今天看来,这些防控建议落地实施是行之有效的,而很少有人知道,当初这些建议的背后凝聚了哈医大流行病专家们太多的心血、勇气和担当。
1月30日,赵亚双教授应邀参加省卫健委举行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研判咨询会,她在会上首先发言提出,“尽最大努力减少百姓出行,延长春节假期”。看到超市及药店人员缺少防护,她呼吁在保障生活及卫生必需品供应的前提下,迅速采取措施保护窗口服务业人员的健康安全。这些建议,均得到政府部门的采纳和实施。
2月2日,哈医大赵亚双、田文静两位教授参加哈尔滨市疾控中心疫情研判及利用试剂盒检测咨询会,会上大声提醒,要“及时发现没有明确传染来源的病例”。鉴于哈尔滨市疫情有增加的趋势,积极建议省市“在保证患者隐私的情况下大力宣传新发病例发病前期的运行轨迹等”,同时提出“社区管控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的重要性”。针对哈尔滨疫情增长趋势,还积极向省及哈尔滨市建议,“加强社区管理,可采取温州模式——封城”。2月4日,该建议被采纳实施,哈尔滨成为全国首批封城的城市之一。
2月8日,赵亚双向哈尔滨市卫生局提出“延长春节假期,错峰开工”,被哈尔滨市政府采纳,在市政府第八号令中有所体现。
2月11日-2月29日,赵亚双带领教研室的朱琳老师,代表哈医大参加省纪委监委成立的针对哈尔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疫指导专家组。在省专家组与市政府的见面会上,赵亚双教授提出“为了及时地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传染源及密切接触者,尽快控制疫情,公安部门配合参与流行病学调查”,此建议迅速被采纳。后来,针对超市人流量大,他又提出“严格管理人员流动性大的超市场所,加大监管力度”。
2月12日,针对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被调查者不配合及长时间信息遗忘等情况,赵亚双团队提出“利用公安大数据查找来源不明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传染源,以及感染者密切接触者”,该建议很快被采纳。
赵亚双事后告诉记者,每一个建议的提出,都是根据流行病学的特点以及新冠病毒的特异性进行深思熟虑的结果。每一个想法的提出都是与学校、学院经过深入探讨的结果。更有一些建议,是在实地调研基础上进行补充的。她说,作为流行病学专家,她明白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意味着什么,更深知自己肩上的职责。
群力战“疫”:向“重症”发起总攻
速看!“龙江健康码”申请全流程
我们的城,终将和春天一起明媚
记者:赵一诺
编辑:马雨彤
责编:李志达
统筹:王巍李国玉
监制:陈长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