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小康文化论坛在平湖召开
------小康文化:是我们农民盼望的
话题是从这两天在平湖召开的浙江小康文化论坛引出的。论坛之上,“取景框”对准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大背景下群众文化发展的大命题。来自基层的文化干部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叫做基层文化的自觉创新。把创新提升到“自觉”的高度,既是要区别于以前的“自发”,更是要强调文化的生命力。铺陈开来,也就是文化阵地要种“常青树”,持久地发挥作用;文化设施要开“芝麻花”,与时俱进“节节高”;文化活动要结“开心果”,让老百姓既得到娱乐,又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农村与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差异和差距,不容置疑地存在着。眼下,农村的现代文化尚处在对都市文化的简单模仿中,真正能形成融合本地特色、顺应农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的还不多见。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文化往往也“稀薄”。据说,小康文化的标准之一,是每人每年看电影达到一定的数量。但在许多地方没有电影院,即便是基层文化站,也不过是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位山区文化站的文化干部曾经很感触地告诉我:“城里送来几段折子戏,或是一部老越剧电影,我们村子里的人就跟过节一样,能开心好几天。”曾经对每年的送“文化下乡”有过不理解,总觉得几出戏、几部电影,能解决乡村文化“饥渴”的多大问题?但这一次,置身一群常年与农民打交道的文化干部中,听他们讲农民们唱戏扭秧歌学科学知识的故事,听他们描述农民看戏时脸上挂满的喜悦,我理解了。无论是点滴雨露还是长年清泉,只要是有,对于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农民来说就是一桩好事。当然,说到小康文化建设,仅仅有这点还远远不够。要让文化真正成为农民自家缺少不了的事,仅仅靠送,真的不够,如何让生活日益小康的农民拥有文化小康是个值得琢磨的大课题。文艺或者文化,从来都是有所承载的。文化的力量,就在于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与影响、对观念的改变和植入。所以,基层文化干部说,现在的老百姓越来越认可多功能的“文明户”、“文化户”活动了。致富、普法、计生、科技、卫生、文娱、文明新风,也许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达到示范的高度,但起码,他们表现出了对这个价值的认同。“无论是文化下乡还是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都能起到聚拢民心、净化环境的作用。”所以,桐乡的文化示范户、慈溪的村落文化宫、台州的文化俱乐部,这些设在平常农户家里的活动点,农民们特别愿意去参与。在这里,他们可以看到县文化馆业余演出队甚至市专业剧团的演出;在这里,他们可以获取农技知识和致富信息。那些关于农业技术、法律、文学的书籍借阅率是最高的,总是会迟到一两天的报纸也已经被村民们翻得不再平展;在这里,他们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知识讲座,文明就这样慢慢地渗透到村民们的思维、行为、情感甚至语言中。什么叫小康文化?也许村民们一下子说不出来,反正他们觉得这样的日子过得很高兴、充实,有希望。走进这样的村庄,我们自然就会理解为什么文化建设要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也才会理解“没有亿万农民的小康经济,不是小康社会;没有亿万农民的小康文化,也不是小康社会”这句话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