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故事里的鄱阳,透过泛黄老照片,感受鄱阳人
TUhjnbcbe - 2025/4/19 22:58:00

鄱阳的水神崇拜十分兴盛,管驿前的晏公庙、杨家埠的周颠庙、高门的七胜庙等等,各路水神在鄱阳尽享民间烟火,也留下了许多传说和故事。但这些传说中,大多是挽舟楫于既倒的个案。能救千万苍生于水火之中的,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子弟兵和广大干群。

千百年来,鄱阳人在享受丰富水资源滋润的同时,也饱受洪水伤害。大水淹将过来,家再留恋也留不得,湖区百姓面对现实的唯一选择是:逃难、迁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鄱阳人采取“联圩扩建,加固堤防,上蓄下泄,积极防御”方略,在湖区大力联圩扩建,加固堤防。这两张摄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照片,就是当年鄱阳人民抗击洪水的缩影。

据史料记载,年10月26日,饶河联圩工程指挥部成立,从全县各地抽调民工4万人,组成15个民工团参加建设,高峰期民工达5.1万人。工程于11月10日正式开工,年4月全面竣工。当时设计高程22米,顶宽4米,内外坡1:3。之后半个多世纪,鄱阳人民为保护这条生命线,不断对饶河联圩进行维修加固,年,为使乔木湾米险段除险达标,在取土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三庙前乡组织劳力人,到莲湖等地租船艘过河取土,因为圩内是泡泉群不能取土,圩外紧临乐安河无土可取,只能跨过乐安河取土。

沿河圩位于鄱阳镇南边,饶河北岸。隋大业三年(公元年),饶州刺史梁文谦、巡官刘宗宏,率民沿饶河培土为市,自县城永平门(即今东门口)到姚公渡止,亦防洪水。唐建中元年(公元年)饶州刺史李复,率民培筑东湖堤(新桥至荐福寺)。由于洪水灾害和战乱,圩堤屡有兴废。年冬,县财政拨出专款71.79万元,花半年时间完成土方33万立方米。年,自城西黄泥岭折向西筑堤接青山湖圩。经之后半个多世纪的维修、加长加固,沿河圩工程已成为鄱阳县市政工程新亮点、居民休闲新景点。

到本世纪初,全县保留圩堤48座。其中:保护农田面积公顷以上圩堤6座,保护农田面积.67公顷以上公顷以下圩堤6座,保护农田面积6公顷以下圩堤36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座圩堤就是一道生命线,凝结着鄱阳人的聪明才智。(记者程琳萍)

来源:鄱阳档案馆,鄱阳发布,如果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文章整理:上饶网、上饶论坛

1
查看完整版本: 故事里的鄱阳,透过泛黄老照片,感受鄱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