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5日讯当清晨的阳光照耀在乌苏里江之畔,一群朴实的农民,正在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和先进的机械设备,在这片有好山、好水、好气候的土地里播种出一粒粒向往健康的绿色果实,为追求绿色健康的人们创造一块北国绿宝石。
饶河县大佳河乡富河村的怿谷源水稻合作社的“田字格”,蓝天、白云、田埂书写着答案:种地对准“供给侧”,定位”优、特”补市场空缺。种植鸭稻,完成了土地经营、销售的转向。
鸭稻地理环境独有
饶河县大佳河乡环境好,污染少,水源来自于周边原始森林。周日安是村里种地大户,种植经验达到20余年。5年前开垦了余亩肥沃的怿谷源土地,每年都施用农家肥进行土地保养,且休耕面积每年达到1/3以上。稻田“蜗居”在乌苏里江畔、森林、河流、草筏、沼泽为一体,黑土,攥一把出油,水,喝一口爽口,空气,吮一下甜润;也是东北亚候鸟迁徙、觅食、停歇的驿站,气候宜人,稻谷宜居,原始生态保持完好,生物种类繁多。
周日安3年前挑选多个稻种及其他粮食种子,进行耕种并挑选出最受大家欢迎的品种。不购买种子,自行发芽,自行插秧,杜绝抗生素、转基因。他采用原古法种植,只使用自己发酵1年以上的农家肥(牛粪、秸秆、苏子饼肥、草木灰)来养好土地,每亩使用农家肥近3吨;还添加鸭稻的优势,用大量的人工和经验作为保证,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除草剂、催熟剂。每一粒符合怿谷源要求的粮食产出周期长达2年。
鸭稻看市场下“菜单”
在大佳河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周日安了解了什么是农民的“供给侧”。他比对出了“供给侧”。普通水稻市场稀烂贱,年年种地,年年走不出去这道“辙”,谷贱伤农;鸭、地共育出的“鸭稻”,纯天然、无污染,是健康米、绿色米,销路向好,市场缺什么,就种什么,市场上什么好卖,就吆喝什么,周日安颇有见地。
鸭稻,带上“有机”标签。在稻埂上盖鸭舍,把从南方空运只麻鸭,放在稻田里,这就是鸭稻。稻田成了动物园。鸭子戏水、吃虫、通风、助耕,与水中浮游物,与蜂飞蝶舞、蝉鸣蛙叫一起助长鸭稻;稻田成了生态园。
除了周日安放养的家鸭,稻田里还有长期聚居此地的大群野鸭。候鸟迁徙的春秋季节,天空的候鸟遮天蔽日,候鸟天空播撒粪肥,加之,放养的麻鸭余只产粪肥0余斤,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形成鸭吃虫、鸭粪“大补”土地的生态有机链。没有一点农药、化肥的鸭稻顿时被人们追随与最爱,顺应了人们对食品安全标准的新追求。
鸭稻喜获“大丰收”
“粮头食尾”的鸭稻,摒弃“原字号”,开发“新字号”,不卖皮粮,卖稻米。年,合作社种植鸭稻32亩,亩产斤,加工鸭稻米多斤,每公斤卖价50元,每亩鸭稻纯收入0元左右,是普通大米的10倍。年,怿谷源水稻合作社扩大鸭稻种植60余亩,为了补充肥料,在村内养牛场建一个有机肥厂,牛粪+秸秆为原料发酵成有机肥。
鸭稻,端上了南方餐桌。鸭稻米,舌尖上的味道。稻田安装了摄像头,从不同的点位,实时监控鸭稻的生长,北上广的客户可通过视频观看鸭稻生长的全过程。鸭稻米与20多家线下实体商铺合作,鸭稻米销售链呈扇形,跨越上海市、浙江省、辽宁省、陕西省的各大城市。在黑龙江大米节上,大佳河乡的鸭稻米更是受到热捧。如今,周日安的怿谷源水稻合作社窗户纸吹喇叭,名声在外。
庆建党百年,走好乡村振兴之路。饶河县大佳河乡终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打出“特色引领、劳务创收、畜牧提质”组合拳,以农业优特产业化为工作主线,调结构、兴产业,挖掘潜力、强化优势,另辟蹊径求突破发展优、特产业,实现全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