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工商局启动中介整治行动
严打索要回扣行为
回扣高发于兼具代购和翻译角色的中介人群,当地启动最严整治行动的背后,亦折射出商户利润之薄已不堪挤压
陈周锡
“你卖一元的商品,人家九角就肯卖,你要想获得单子,就得出八角,很快,七角、六角的报价都会有人愿意做。”这就是义乌诸多小商品企业的无奈。
低价竞争和部分海外市场销路不畅成为义乌商家的“两座大山”,这已经众所周知。但《第一财经》调查发现,造成这两大负面因素的一大根源是困扰义乌市场多时的“回扣”现象。
昨天,本报从义乌市工商局获悉,当地已经启动最大规模、最为严厉的采购中介整治行动,严打索要回扣等违法行为。“不拿回扣的翻译很少,订单额越大,拿回扣的比例越高。”义乌市圣诞用品行业协会秘书长陈金林告诉本报。
此次严打的对象包括众多为境外企业代购的中介,他们往往兼做翻译业务。本报获取的一些案例显示,回扣现象的存在不但侵蚀着商家本已微薄的利润,而且引发了一些商家恶性竞争,影响“中国制造”的声誉,甚至丢失了海外客户。
回扣手法
目前,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有7万多户商户,销售16个大类的170多万种单品。主体、商品的集聚,在推动市场规范、有序发展的同时,因其准入门槛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性,同质化竞争加剧也逐渐凸显。
在义乌,几家、几十家甚至几百家商户,同时生产、销售同一种商品的情况并不鲜见。在买方市场的大背景下,价格成为商户们竞争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报从义乌有关方面获取的数据显示,目前,义乌活跃着一万多名常驻外商和数千家外贸公司,其中,部分外商、外贸公司负责人同时也是境外企业老板,更多的则是“专门”或“兼顾”为其他境外企业代为采购的中介。
在义乌贡献全球65%圣诞用品的“全球超市”,代购、翻译占据着“回扣食物链”的顶端。
本报获取的义乌市*协部分委员调研报告分析称,目前义乌外贸翻译人员(业务员)主要有外贸公司自行招聘的外语专业人员(一般为英语)和专业翻译公司(一般为小语种)提供两类,其中大部分为常驻义乌的本地企业翻译人员,少量为陪同外商来义乌采购的随行翻译人员。
在价格竞争白热化的同时,回扣现象很快演变成了行业的“潜规则”,并逐渐从以前经营户主动允许,发展到目前采购商主动要求赊销,或是采购中介人员会主动索要回扣,甚至通过敲诈等方式索要回扣。
本报从相关渠道获取了不良中介索要回扣的几种方式:
一是抓住商户不会外语、客户不会中文的弱点,开门见山索要回扣;二是“殷勤”讨价还价之后,在供货商前去结货款时,提出回扣要求,如果不答应则难以结账,或要经多次催讨才会拿完货款;三是在双方无语言障碍情况下,等供货商交货时,在验货环节予以刁难,逼供货商“就范”。
本报了解到,有部分海外客户就因为订购了几次低质高价的产品亏损后,转向国内其他专业市场或到其他国家去订货,这也是很多经营户疑惑“这几年老外怎么比以前少”的原因之一。
利润杀手
义乌海关统计显示,9月份当地出口金额为11.2亿美元,同比下降26%。义乌海关统计人士告诉,这与去年基数较高有关(义乌出口便利化等举措对出口的刺激效应去年9月开始集中显现)。
但是,一些商户面临的同质竞争、人力、原材料成本上升等挑战也不容忽视。无论是从整体市场表现还是单个商户业绩来看,义乌小商品出口已经不起“回扣”这类额外成本的挤压。上述调研报告透露,目前义乌市场类似的“回扣标准”最低占订货总额2%~3%,一般是5%,有些占10%。这几乎占据了一些低价商品的利润大头。
有饰品经营户透露,在几年前,义乌饰品行业很多经营户的利润还能维持在30%以上,但现在,相当一部分人只能做到20%甚至更低。对于这些饰品经营户而言,20%的利润扣除其他的成本开支,已经意味着“基本不赚钱”。
义乌市检察院材料显示,2011年7月,义乌某外贸公司的业务员丁某就因犯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丁某从2009年9月到2010年5月期间,受聘于义乌一家外贸公司,并在工作中认识了巴西客商林某。在2009年9月,丁某趁林某返回巴西,委托他采购浴帘、置衣袋等日用品之机,向义乌市场经营户金某、何某索要回扣3.1万余元。该案也成为义乌首例外贸翻译人员因收受“回扣”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
义乌工商部门透露,这次整治行动的要求是“举报一起查处一起,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由工商行*管理部门按照商业贿赂行为依法没收所得,并处罚款”。
今后,义乌市将对市场采购中介从业人员登记备案并颁发证件、开展信用监管并设立黑名单,同时完善外贸翻译等采购中介配套服务体系等。(:SN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