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重磅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TUhjnbcbe - 2020/10/10 22:52:00

千呼万唤始出来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年5月5日下午揭晓

(按时代早晚排列)

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

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

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

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

*奇台石城子遗址

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

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

下面我们简单的对当选的十个项目进行了解

01

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秦岭是中国南北自然与人文地理过渡地带、分界线,被誉为“中华龙脉”。深入开展该地区旧石器考古工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人类演化和旧石器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疥疙洞遗址位于秦岭南郑区梁山镇南寨村附近,-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出土遗物有石制品:原料以石英砾石为主,其次为石英岩和凝灰岩砾石,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和片屑。动物化石及烧骨,初步鉴定有鹿、麂、牛、剑齿象、犀、野猪、大熊猫、熊、狼、最后鬣狗、*鼬、豪猪等20余种,其中鹿科和牛科动物占绝大多数,属于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距今约3—1.5万年。

疥疙洞遗址是近年来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非常关键的新突破,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科学价值。它是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罕见的、保留了距今10-1.5万年间人类化石和丰富文化遗存的洞穴遗址,地层堆积基本连续,层位关系清楚,出土遗物性质明确,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境内距今10—5万间的关键考古资料。中国早期现代人化石的地点中包含文化遗物者极少,疥疙洞遗址不仅出土有距今3万年左右的现代人化石,还发现有丰富的、共生关系清晰的小石片工业系统的石器,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学说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填补了汉中盆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洞穴类型居址的空白,对研究早期人类洞穴和旷野阶地两种类型的居址形态和生计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出土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动物化石,且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极大地丰富了秦岭地区晚更新世的动物化石材料。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对研究秦岭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体质特征、栖居方式、行为方式、石器工业面貌、文化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环境背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02

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

小南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乌苏里江左岸,总面积40余万平方米。该遗址发现于年,年、年和年曾做过小规模考古工作。-年和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饶河县文物管理所连续发掘,总揭露面积1,平方米,取得了黑龙江流域考古研究历史性的新突破。

出土遗物有打制石器、早期陶片、陶罐、玉器等。其中玉器种类包括玉玦、环、管、珠、扁珠、璧饰、锛形坠饰和玉斧等,构成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玉文化组合面貌,尤其玦饰、玉管、璧飾等,对其后的东亚玉器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玉器上多见砂绳切割技术留下的弯曲条形痕迹,此为目前世界最早的发现,比中美洲同类技术早六千多年。砂绳切割技术后来成为红山、良渚玉工的主打工艺,奠定了中华玉器文化早期蓬勃发展的技术基础。小南山遗址玉器的发现,确立了东方比西方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早熟了二、三千年之久。

在小南山遗址发现连续多时期的文化遗存,跨度15,余年,对构建黑龙江下游乃至滨海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意义重大。小南山遗址诸时期的考古学遗存,一脉相承,稳步发展,显示了持久的生命力和爆发力。小南山遗址的考古发现为理解鲜卑、契丹、女真和满族的强势崛起找到了历史逻辑,证明白山黑水的古代渔猎先民在中国古代文明的早期进程中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03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

石峁城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地处*土高原北部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北岸的梁峁台塬之上,城内面积逾万平方米,以“皇城台”为中心,内、外城以石砌城垣为周界向内拱卫,巍峨壮观,气势恢宏,结构清晰,是中国北方地区龙山时代晚期的超大型中心聚落和区域*体中心。

本次发掘中,从覆压护墙的弃置堆积中出土了大量鬲、斝、盉、瓶、豆、瓮等龙山时代晚期典型陶器。结合已有测年结果,我们认为,皇城台大台基的主体使用年代当不晚于龙山晚期。

大型夯土高台建筑基址、气势磅礴的石砌护墙、设计精巧的城防设施以及藏玉于石、杀戮祭祀等特殊迹象,以及石雕、陶鹰、卜骨、陶瓦、口簧、玉器等珍贵文物,不仅彰显了皇城台的核心地位,而且暗示着石峁城址在中国北方地区社会复杂化过程中具有的区域*治中心和宗教中心的双重角色。

连续九年的系统考古工作表明,作为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皇城台或已具备了早期“宫城”性质,是目前东亚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早期宫城建筑,展现了*土高原上一处神秘王国都邑的极致辉煌。石峁遗址考古成果不断刷新着学界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知高度。

04

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

平粮台城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大连乡大朱庄村西南,年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发现并发掘,是中国最早确认的新石器时代城址之一。至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城址进行了系统勘探、调查与发掘。

六年来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进一步揭露和确证了平粮台龙山城址的正方形形状与对称城门结构;发掘并复原了城内的“中轴线”布局、完备的排水系统;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辙;并出土一系列反映多元文化影响的高等级遗物。

平粮台城址方正规整、中轴对称的特点,无疑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源头,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突出价值。年代最早、最为完备的陶水管排水系统也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绝佳材料。平粮台城址出土的各类遗存,展现了中原龙山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是新石器时代末期各区域文明间交汇融合的集中体现。

05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

西吴壁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南,地处涑水河北岸的*土台塬上,南距中条山约6公里。-年,在多次勘察的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及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在西吴壁遗址开展了大规模考古工作。

初步搞清了遗址范围与聚落结构,了解到该遗址面积达万平方米,二里头、二里岗期遗存分布面积约70万平方米;中心区位于遗址东部,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兼有仰韶、庙底沟二期、龙山、二里头、二里岗及周、汉、宋等时期遗存;其中以二里头、二里岗时期的冶铜遗存最具特色。出土遗物有铜炼渣、残炉壁、铜矿石,以及鼓风管、石锤、石砧、残陶范、残石范、仿铜陶礼器、磨制石磬等。

这是学界首次在邻近夏商王朝的腹心地带发掘专业冶铜遗址,填补了冶金考古的空白,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西吴壁遗址新见二里头时期的木炭窑、二里岗下层冶铜炉,以及二里头和二里冈时期的其他冶铜遗物,和先前发现的冶铜遗存一起,丰富了西吴壁遗址的内涵,呈现出一种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冶铜作坊形态,为深入探索早期冶铜手工业技术及生产方式,乃至探索夏商王朝的崛起与控制、开发、利用铜这种战略资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06

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

近年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持续续开展了“河西走廊早期玉矿遗址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先后发现了马鬃山径保尔草场、寒窑子草场和旱峡玉矿遗址。

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位于马鬃山镇西北约20公千米的河盐湖径保尔草场,面积约6平方千米,是目前国内所见规模最大玉矿遗址。地表可见矿坑、房屋、防御性建筑、石料堆积等遗迹处。寒窑子草场玉矿遗址位于马鬃山镇东北寒窑子草场,面积0.5平方千米。年调查确定矿坑、石料堆积、防御型建筑等10余处。旱峡玉矿遗址位于敦煌市东南三危山后山,西北距敦煌市约68千米,确定矿坑、岗哨、房址等各类地表遗存处。年发掘面积平方米,清理房址、矿坑、岗哨等12处,其中地面石砌房址1座、半地穴式房址5座。

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铜器、铁器、玉料、石料、皮革、植物遗存、动物遗存等。陶器主要为生活用器,石器多为采矿、选料的工具石锤、砺石,也有少量的生活用具如石刀、纺轮。相比旱峡,径保尔出土有较多的铜、铁器,铜器主要有武器、工具和装饰品等,武器以箭镞为主。铁器有武器镞、矛、剑、刀及工具斧等。玉料多为山料,有少量戈壁料,颜色有白、青、青白、*、糖色、青花等,其中*白玉和青玉比较常见,颜色饱和度偏低的*白玉最为特征。玉料主要矿物为透闪石。

三处玉矿具有典型的接触交代大理岩型玉矿成矿的特征,可以划分出R型和P型两种完整的成矿系列,是研究和解剖接触交代大理岩型玉矿成矿的理想地区。其发现为北山及祁连造山带软玉成矿研究及找矿提供了重要的窗口,也为寻找该地区潜在的古玉矿遗址提供了借鉴。旱峡玉矿等遗址直观呈现了自西城驿文化、齐家文化时期至骟马文化晚期、西汉早期这近2年间甘肃西部地区透闪石玉料开采、利用的景象。科学检测分析显示,山西下靳遗址的玉器玉料来自于敦煌旱峡玉矿,径保尔草场玉矿是徐州狮子山玉器玉料矿源之一。一系列的证据表明,甘肃地区的透闪石玉料很早就进入到甘肃以东及周边区域,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07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

枣树林墓地位于湖北省随州市东城办事处文峰社区。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枣树林联合考古队对墓地已勘探的86座春秋曾国墓葬进行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遗址墓地出土铜器2余件,其中铜礼乐器近件,除曾公求夫人渔墓外的其他4座曾侯及夫人墓出土不同组合的编钟共88件:曾公求编钟34件,其中镈钟4件、甬钟17件、钮钟13件;曾侯宝编钟被盗仅存15件,其中镈钟2件、甬钟13件;曾侯得编钟20件,其中镈钟4件、甬钟16件;曾侯宝夫人芈加编钟被盗仅剩钮钟19件。发现铜礼、乐器铭文近0字,其中曾公求编钟铭文近字,单件镈钟铭文达字,这是新世纪考古发现最大的一批春秋时期金文资料。墓地部分墓葬保存条件较好,在现场文物保护手段的支持下,较为完好的清理出棺椁、漆器及兵器杆柄等有机质文物。

枣树林墓地弥补了春秋中期曾国的缺环,构建了中国周代封国中以考古发掘最完整的材料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序列,构建江汉地区青铜文化的一个标尺,在曾国乃至两周考古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08*奇台石城子遗址

石城子遗址位于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地处天山山脉北麓山前丘陵地带。北与奇台、吉木萨尔等绿洲相连,南越天山可至吐鲁番盆地。~年,*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石城子遗址进行了系统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石城子遗址经调查勘探确认由城址、手工业作坊和墓地等三部分构成。城址位于遗址东部一座突出的山嘴上,依山形水势而建,北、西面筑墙,东、南以深涧为屏障,地形险峻,易守难攻。

城址出土遗物以灰陶砖、瓦等建筑材料为主。筒瓦、板瓦尺寸较大,壁面饰绳纹、布纹、席纹等纹饰;瓦当当面多饰云纹或几何纹。生活类器物及兵器较少,质地有陶、铜、铁、石、骨角器等,个别陶器刻有“马”、“宋直瓮”字样。钱币为五铢钱。墓葬出土遗物有束颈罐、绢、金箔、料珠、五铢及羊距骨等。

发掘工作中十分重视多学科合作,环境考古、电(磁)法物探、遥感、动植物、土壤等专题研究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运用三维建模、考古资料数据库等技术手段全面提取和保存发掘原始信息。

石城子遗址是迄今为止*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年代准确可靠、形制基本完整、保存状况完好、文化特征鲜明的汉代古遗址。出土的大量汉代典型器物层位关系明确,在*地区考古学文化断代上具有标尺意义,对于深化*地区汉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石城子遗址位于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战略孔道上,控扼天山南北往来交通的关隘,建制上严格遵循汉代边郡的*事建筑规制,为深入研究*地区及丝绸之路沿线两汉时期**建置体系及边城规制提供了宝贵资料。石城子遗址是汉代中原王朝有效治理和管辖西域的历史见证,其考古成果对于阐释*自汉代开始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交融、息息相通的历史史实、对于推进“一带一路”核心区历史文化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09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

泉沟墓地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希里沟镇河东村东2公里处,分布于泉沟周边的山谷地带。一号墓修建于泉沟北侧米处一座独立山丘的东侧斜坡之上。年9月-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安排部署下,在海西州委州*府、乌兰县委县*府的支持配合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海西州民族博物馆和乌兰县文体旅游广电局联合对该墓葬进行了发掘。

出土遗物有丝织物残片、嵌绿松石金银带饰、铜筷、铜饰件、铁器残块、漆木盘、陶罐残片、玻璃珠、粮食种子和动物骨骼及壁画和彩绘构件等。

该墓葬是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吐蕃时期壁画墓。壁画墓在汉文化区非常流行,但在青藏高原极为罕见,尤其是吐蕃统治时期,并不流行这类墓葬装饰形式,显示了该墓葬的与众不同之处。绘画技法具有浓郁的唐风影响,图像内容又兼具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其次,彩绘漆棺也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独特葬具装饰形式。尤其重要的是,墓葬内设置密封的暗格,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考古史上,都没有发现过类似的先例。鎏金*显示墓主人很可能与吐蕃时期当地的王室有密切关系,曾经拥有极高的统治地位,由此也可以推知吐蕃时期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可能设置有高级别的行*和*事建制。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历代*极少出土,均被盗扰严重,或保存极差难以复原。墓葬内暗格的独特设置,可见造墓者用心之良苦。

10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

“南海Ⅰ号”沉船年发现于广东省台山、阳江交界海域,国家先后组织开展过多次水下搜寻、物理探测、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等工作。年在多次水下考古工作基础上,以空前的整体打捞方式,完成钢沉箱静压下沉和水下穿梁后把吨的钢沉箱包裹的“南海I号”古沉船及其船货整体起吊出水,最后采用气囊拉移的方法平稳移入专门为之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南海I号”整体打捞的成功,开辟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和新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意义!

发掘提取的文物种类丰富,主要有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朱砂、动植物残骸、植物果核等。同时还包括反映埋藏环境与沉船关联的大量海洋生物残骸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遗留物。船货构成丰富,瓷器种类、样式、窑口等在原来出水发现基础上更加丰富,几乎囊括了当时南方主要窑口与瓷器种类,大部分产自江西、福建和浙江,为南宋南方瓷器研究提供了一大批年代性质明确的标准器,一些器形较为特殊的外销瓷器、浓郁异域风格的金饰品和剔犀、剔红漆器等更加值得考究。

“南海Ⅰ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结构完整的水下遗存,其蕴藏的信息总量极为庞大。在此优越发掘条件下,我们引入聚落考古理念,将“南海Ⅰ号”作为某一时间节点上高度浓缩的聚落形态,对海洋沉船的埋藏环境、古代贸易活动和海上生活、沉船遗址的海洋生态、古代中外生物交流等进行综合研究。行*和*事建制。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历代*极少出土,均被盗扰严重,或保存极差难以复原。墓葬内暗格的独特设置,可见造墓者用心之良苦。

再次祝贺由中国国家博物馆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发掘的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

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西吴壁遗址

年代早、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为探索夏商王朝的崛起与控制、

开发、利用铜这种战略资源之间的关系

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发现的冶铜遗迹与遗物

是中原地区时代早、

规模大的冶铜手工业遗存,

填补了青铜器产业链中的空白。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无论祀或是戎,

都需依托铜这样的战略资源。

(详情点击下方链接)

火映夏商——绛县西吴壁夏商冶铜遗址

END

信息来源|文博中国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责编:静静

审核:任海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磅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