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生涯故事ldquo抚今追昔,物换星移
TUhjnbcbe - 2020/10/22 2:10:00
白癜风现在能治好吗 http://m.39.net/pf/a_7143439.html

人物简介

ENTERTITLE

陈向东,又名陈树颢,男,年生人,民族汉,中共*员。年至年,在哈三中高中就学;年至年,为饶河县西丰大队插队知青;年至年,为哈师院化学系工农兵学员;年至年,在合江地革委办公室工作;年至年,在黑龙江省委*策研究室工作;年至年,在省外国投资办公室工作;年至年,在省开发区办公室工作;年至年,在省外经贸厅工作;年至年,在省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工作;年至今,退休在家,含饴弄孙。

作者说明:我是哈三中67届高二·三班学生。

我的家庭与哈三中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我父亲小学就在哈三中前身普育学校读书,并参加过哈三中教学大楼的奠基典礼。我的父亲母亲,年响应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奔赴龙江建设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报到等待分配的地点就在哈三中二楼礼堂。后来,我和妹妹、弟弟三人陆续考入哈三中,也许就是父亲当年埋下的三中奠基石召唤的结果。

哈三中是我亲爱的母校,她给我留下太多的难忘的记忆。此文,仅是反映我对母校老师校长的印象和感情,及对学校学习氛围的感受,一家之言,难以深刻全面。

当然,同当今三中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师生状况相比,和当年也很不一样,所以感受肯定会有不同。希望当年的一些真实印象,能获得理解和共鸣。

我是年夏天考入哈三中,开始了刻苦学习的高中阶段。

哈三中文革前被称为是全省中学教育的小宝塔。这里聚集着高水平的教师和著名的校长。能够进入哈三中,就等于一只脚已经跨进了大学的门槛。

考大学哈三中没有落榜生,升学率一直是全省第一。学生的眼光都比较高,一般大学不在话下,进京上名牌重点大学才是目标。

我就亲眼看到大学发榜的时候,那些考上北大清华的校友自豪骄傲的神情;也看到考上地方黑大师大的学生神色黯然站在校园的角落;还看到如愿以偿的学生把自己的老师抬起来庆祝的兴高采烈的情景。

能够考入哈三中的,都是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学生。这些来自不同学校的佼佼者,才华横溢、各有所长,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下,凭着真才实学,进入了小宝塔。

有过统计,初中一个班级学生中,在小学当过大队干部的就占全班人数的一半还多。我所在的高二三班,初中当过班长、团支书和班委的也有二十多人。这样的学生素质,怎能不产生良好的班风和校风?

正是这些不同出身,不同家境,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哈三中接受当时中学最佳时期的巅峰教育,开始了他们又红又专、成名成家的梦想。

我从考入实验中学,就发现这里学习的氛围和原学校(五十二中)截然不同。

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特长突出,学习专研的劲头十足。

学生经常和老师讨论数学题新解法,能用俄语和老师流利地交流。老师学生学习互动的气氛浓厚。

有个*工教授子弟还把受父亲熏陶学得的半导体有关知识和技能,给同学讲解演示,竟补充了老师教学中的某些空白。

学校走廊的《迎春花》校报,办得引人入胜,让几个文学才子在这里崭露头角。

一个其貌不扬的高中生,发表一篇很有见地的数学研究文章,被国家级数学刊物刊登,令大家刮目相看。

学校课外活动小组十分活跃,物理、化学、生物小组的实验成果,经常在省市发明创造评选活动中获奖。

文学讲座也深受同学的欢迎,我就是听了鲁迅小说赏析会,就迷上了鲁迅的作品。

学生中的文体明星受到大家的瞩目,那时就有很多粉丝。节日的联欢会上,男女生独唱、独舞和诗朗诵的精彩节目,为大家所喝彩。在中学运动会,身着三道红杠运动衫的哈三中运动员,总是名列前茅。

入学的第一年新年联欢,由三位同学组成的小乐队到各班级循环演出,他们娴熟的演奏技巧,特别是那个拉手风琴的是小帅哥陈东岗,甩动额前卷曲的黑发,潇洒地拉动琴厢,手指灵巧地在琴键移动,把名曲《花儿与少年》演奏得精彩迭起,四座叫好。

我从心里赞叹:真不愧为是小宝塔的学生啊!

小宝塔教育殿堂的主持,是一个穿着朴素,面色白净,浓眉锐目,不苟言笑的中年人。多少寒暑春秋,他迈着稳健的步子在校园巡视,不紧不慢地给教师和学生讲话,殚精竭虑地为学校的发展筹谋。

这就是哈尔滨教育界公认的德高望重的教育专家郭宪章校长。

他早年秉承中华传统育人之道,后来专攻前苏联教育学,曾赴京参加教育学培训班,聆听过凯洛夫亲身授课,得到这位国际教育大师的真传。

他放着市府官员不做,一头扎在实验中学耕耘播种。他从严治校,严格把关,运筹斗室,决胜考场;他广招贤良,精益求精,为人师表,甘为人梯;他辛勤耕耘,矢志不移,百年树人,桃李争妍。

新来的老师第一堂课,都会看到郭校长威严地坐在后排听课,直到他不动声色地离去,新老师还在忐忑不安地想着去留的可能。

这种不动声色的样子,出现在优秀教师的表彰会上;出现在升学率全省第一之时;出现在欢送学生升入名牌大学的热烈场面。

郭宪章老校长,就这样不动声色地书写着哈三中十七年教育的精彩篇章。

他与毛为、孙凤林、张大文、王成义等教育英才精诚合作,组成了权威的领导班底,共同构建了哈三中的令人难忘赞叹的*金时代。

在郭校长及权威班底的麾下,是一批专研、勤奋、敬业的教师精英。

他们有着高深的学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有特色教学风格。每个学年的老师团队都是由各学科的强手组成,号称把关老师。一般都从高一接手,一直把学生教到高三。三组把关老师象战斗梯队一样,连手接力,循环施教,把一批一批的学生送进大学的殿堂。

这只教师队伍的水平和风格,从我们高二学年各科的老师就可见一斑。

教中文的杨少桐老师是个黑瘦的尖下颏的小老头,一副老学究的做派。第一堂语文课,他让我重写一遍获得一百分的升学作文,并从中指出一个错字,两个标点的错误,给了九十八分。他可通背古文观止,吟诗作赋,古典文学的造诣深厚。他不紧不慢,抑扬顿挫地吟诵李杜的诗篇,讲解苏轼的词赋,把学生引入情操高雅、情感浪漫的国学意境。我至今古文基础知识还是得益于杨老师的教诲。

教代数的孙中圣老师年轻潇洒,黑亮的眼睛常闪现意味深长的笑意,他严密的推理,睿智的见解,适时的启发,让同学顿开矛塞,受益匪浅。他告诫学生,不要把数学看成是枯燥的数字难题,只要钻进去,就可以举一反三,进一步就会触类旁通,然后就能左右逢源了。在他的引导下,同学兴趣盎然的在数字的海洋中游泳,不断提高了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教三角的李存业老师带着金丝眼镜,浓重的山东口音,对三角函数的边角关系烂熟于心,讲得鞭辟入里。他顺手在黑板勾画的标准圆形、三角形的功夫,让人服气;那布局精巧,一丝不苟的版面,长久的印在学生的脑中。至今我还记得他穿着笔挺的毕叽服,甩着山东腔,干净利落的授课情景。

教立体几何的李燕杰老师,是北大数学系的高材生,他京字京腔地把同学带进三维空间,感受到在平面几何所不能认识的点面关系。由于刚从学生变为老师,所以授课还有些腼腆和生涩,但是那认真的不厌其烦的教学态度,还是感动了同学。

教物理的闫喜杰老师,身材肥胖,神情自负,谈吐幽默。他很早就有专著,在中学物理界很有名气。他最得意的是在黑板画的细长笔直尖锐的箭头,自称为闫派箭头。他擅长在黑板上一笔画出形似农民的小人在斜面上下滑动,还说过香肠斜着切的原因是显得肥肉多。虽然这些曾被批判是污蔑农民走下坡路,影射三年灾害时挨饿的困境,但是他的课却深受同学欢迎。以至于他的学生成为物理特教后,依然画着闫派箭头和生动的小人。

也是教物理的季树良老师,高鼻梁大眼睛,年轻英俊。他讲课认真风趣,一件蓝色半截长衫,并把袖子高高挽起,是他标志性的服饰。他双手撑在讲台,语调高昂的授课,把物理原理讲得深入浅出,学生颇得要领。我至今记得,他精心准备物理实验,演示的物理定律,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基本原理和规律,让认识更为形象扎实。。

教化学的于文刚老师,黑瘦的脸庞,蒜头鼻子上架一副近视镜。说话简洁,不容置辩。每一次实验课他都是精心地准备,在置放试管、量杯等器皿和溶剂的试验台前,他耐心指导学生科学熟练地操作实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排列的奥秘,分解、化合和置换反应的规律,都是由他的点拨而为同学理解。由于常年接触化学药品,他的脸色灰*,成为室内污染的早期受害者。后来我大学学化学专业,因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很扎实,而当上化学课代表,全凭于老师给我打下的好底子。

教俄语的杜爱珍老师,总是和颜悦色的,从她婆婆妈妈的教学中,看不出她曾是教授*队干部俄语的随*教师。正是这样和蔼可亲的态度,方使我这个俄语基础很差的学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后来到俄罗斯考察还能应付一些日常用语,也是靠杜老师的对我们的俄语基础训练。

教*治的赵光正老师,身材清瘦,总是挺胸拔背的。他是我的班主任,用带有沈阳味口音,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滔滔不绝地灌输给同学。据说他给部队战士讲过*治课,确实是一个标准的*治教员。他坚持*治挂帅的原则,注意做学生的思想*治工作。能够尖锐指出问题,及时纠正了学生的思想偏差。他的*治教学完全符合那个时代的标准。

教体育的庞长海老师,中等身材,黑红的脸膛,运动员出身,擅长速滑,编写了第一本中学速滑教材。他耐心示范速滑的起跑、摆臂、弯道的技术,培养一批学生速滑人才。他慧眼独到,把跑跳投有特长学生吸收到田径队培训,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有多人突破多项省市中学记录,使学校总能在全市运动会上获得佳绩。

还有几位临时代课的老师,他们的学识和教学风格,同样给同学们留下良好的印象。

就是这样优秀的教师团队,把我们从高一教到高二,本应送到高三毕业,可惜的是文革突至让我们与这批精英教师失之交臂。

教师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赢得了学生们普遍的钦佩和尊敬,体现了建国十七年的中学教育的巅峰水准。那时,哈三中的师生,已经把应对现代科举制度演绎到极致。每年高考升学率和考入京津沪名牌大学的学生数目都是全省第一,这全靠这批教师精英的教学水平和应试教育的经验。

奇怪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哈三中几乎没有学生批判老师所谓的师道尊严。也许在学生的潜意识中,不是什么样的老师都能戴上师道尊严的帽子的,只有这些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精英,才具有师道尊严的资格。

通过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学校形成了浓厚的刻苦专研、认真求索、不甘落后的学风。特别是我这个来自偏远中学的散漫不拘的学生,也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并从中获取了很大的乐趣。

我至今还不忘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感受的那种抽象数字图像化的奇妙魅力。当我可以用牛顿力学三定律把力和物体质量、速度、动量以致能量的内在的关系和规律,清晰的给以解释,并精确地进行量化计算的时候,是很高兴的。其中记得更清楚的,是闫老师总结时说过的一句话:“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求知的渴望,我的思维活跃地旋转,激发了智慧的火花,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报考名牌大学的信心。

遗憾的是,我们高中阶段只学习到高二,没能完整的受到高中教育。但是,学到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我们终生受益。

而后,哈三中的老三届学生,经过了文革风浪和知青岁月,随着祖国发生的那扭转乾坤的巨变,我们开始了后知青时代新的征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论做什么,不论身在何处,都没有忘记我们亲爱的母校,我们尊敬的老师和校长。

我们由衷祝愿哈三中的校训精神和教学传统,继承发扬,代代相传,像一盏人生的指路明灯,永远照亮莘莘学子们的美好前程!

嗨,小宝塔!亲爱的母校,我们永远爱你!这是已过花甲奔古稀的老三届的心声。

征集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改革,加强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哈三中团委长期面向广大校友发出邀请,欢迎校友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投稿,讲述《生涯故事》,追忆青春岁月,共叙师生情谊,助力学生成长。也欢迎校友回到母校,走进《馨思·校友讲堂》,与学弟学妹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分享!

期待《生涯故事》、《馨思·校友讲堂》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成为哈三中校友交流的桥梁!

《生涯故事》投稿:字数建议字左右,可增加。需个人文字简介,高中、大学、工作及现在的一些典型照片,照片需配文字说明。文章、照片发送到邮箱hsztw

.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涯故事ldquo抚今追昔,物换星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