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飘香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知道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史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因此被流放。后来,秦*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却无能为力,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他们拿出用树叶包裹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让鱼龙虾蟹吃饱了,不要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仿效,慢慢形成现在端午吃粽子的习俗。
又到端午,又闻粽香,又见龙舟,又祭屈原!
一位诗人,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人们祭奠,他爱国、坚守自己的理想执着的精神,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着实令人敬仰。
小时候最喜欢的节日就是端午节了,早早就緾着妈妈包粽子。
我最喜欢看妈妈包粽子了。包粽子,首先要把糯米泡上一天,要把粽叶洗干净,在水里泡软,再准备好蜜枣、煮熟的肉块做馅。把长长的粽叶折起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糯米,然后把馅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它包成四角的形状。
看着妈妈娴熟地把粽叶折来折去,就像在变魔术一般,不一会儿一个标准的“三角体”呈现在我的眼前。这时,我好学的劲就涌了上来,跟着一步一步折叠着,终于做成了一个又扁又难看的粽子。妈妈看着我做的粽子,笑了起来。
端午的前一天包好粽子和鸡蛋一起煮熟,焖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揭开,满屋的竹叶香气,令人垂涎三尺。和妈妈一起上山采露水,在大门口插上艾草,挂上彩色葫芦,再吃上两个自己做的粽子,心里比沾了糖的粽子还甜。
端午节还有挂香囊的习俗,香囊内有朱砂、雄*、香药,外包以丝布,做各种不同形状,缀以五色丝线,清香四溢。小孩佩香囊,也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大街小巷许多卖香囊,五彩绳的。远远望去花枝招展、一片缤纷,给端午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小姑娘们最喜欢这些了,脖子上挂着各色漂亮的香包,手上戴着五彩线,一整天心情都美美的。
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赛龙舟,撞蛋……每一样都代表屈原精神的传承。
学习屈原的精神,我们更要“爱国、明理、诚信。”
我想如果忧国忧民的屈原身在今天,看到今天的中国是如此强大,看到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抵御各种灾难,屈原还会去投江吗?
今天的我们继承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执着追求真理的光荣传统,我相信明天的中国将会更加强大、更加繁荣富强!
小作者简介
吕糖:14岁,饶河县第一中学一年五班学生。她爱好广泛:舞蹈,绘画,读书,手工制作等。曾获得全国小学生“中国梦,我的梦”主题作文大赛优秀奖。
编辑:薛丽马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