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第三十话北朝初建
TUhjnbcbe - 2021/1/22 5:05:00
1

靖康二年(公元年)五月。

虽经全力搜救,钦宗皇帝依然杳无音讯,八成是被那完颜宗翰掠往金国而去。而其余六路金*,一路之上迭经劫夺,又多被宋*、河北百姓及当地义*袭击,最后能顺利回归辽东者,亦是十不存一,金*经此一役,虽然攻破汴梁,掳掠大批金宝、人口,却终于为他人做了嫁衣裳,为宋国晋王李篪所夺。而其南征大*十余万,几乎全*覆没,至此亦是元气大伤也。

为示报复,次年(公元年,亦金天会六年)八月二十四,被押往金国上京的宋徽宗、宋钦宗及其他北宋宗室成员经历了历史上最为耻辱的一幕----

当时许多随从北迁的王公贵戚已被发往通塞州编管,上京城里仅剩下宋徽宗、宋钦宗、皇子、嫔妃、公主及其他宗室妇女千余人居住。这日清晨,数千名金国士兵赤裸着上身,气势汹汹逼迫这些宋朝俘虏来到金国皇帝的祖庙前,在庙门外等候。宋徽宗、宋钦宗和两位皇后被要求脱掉汉族的袍服,换上女真贵族的服装。其余人都被要求袒露上身,把羊皮衣服退到腰际,手里拿着毡条。

随后,宋徽宗、宋钦宗被引人殿内,按照金国礼节,行表示臣服的「牵羊礼」。

在金国皇帝祖庙里,遍列宝器,演奏女真人的音乐。金国皇帝吴乞买及妻妾、臣僚们向自己的祖先行跪拜礼,宋徽宗、宋钦宗和他们的两位皇后及其他宋朝俘虏也按照金人的礼节行跪拜礼。

其后金国皇帝亲自入供殿中,金国士兵再次簇拥宋俘到金国皇帝的大帐,金国皇帝升坐乾元殿,妻妾和各部落酋长们近旁侍立。宋徽宗、宋钦宗等宋朝俘虏都跪地,等候金国皇帝发落。吴乞买宣布诏赦,分别降封宋徽宗、宋钦宗为昏德公和重昏侯[1]。

2

晋王李篪闻知此事,无如其何,遂于九月一日于云中府奉尚年幼之钦宗皇太子赵谌即位,上其尊号为中宗,取「中兴大宋」之意,以云中府大同为西京,汴梁为东京,燕山府为北京,应天府为南京。

中宗尊钦宗朱皇后为元钦皇太后,又加晋王食实封河东路云中、绛郡、太原、代郡、上*、雁门,河北路中山、真定、赵郡、相州及燕山路燕京十一州郡二十万户,加太师,令建晋国,即日营建晋阳以为都,所有云中、河北、河东、燕山之地,皆属晋国。

晋王又将之前劫夺之宋室妃嫔四十人,宫女、侍婢、工匠等千余人进献中宗,以所获之诸臣、士庶、儒生千余人中,择其容止可观、才学过人者,分任各地文臣守吏。

而其余嫔妃十二人,王妃十一人,帝姬公主五人,嫔御七十二人,王妾十九人,宗姬四十一人,御女五十五人,近支宗姬一百七十九人,族姬一千零五人,宫女三百二十一人,采女五百九十四人,宗妇一千八百四十九人,族妇一千七百二十九人,歌女一千二百八十一人,贵戚官民女两千六百六十二人,各色工匠一千八百九十二人,诸臣、儒士、僧道、百工等一千三百二十二人,共一万余人,为中宗敕许,皆归晋国也。

所获之金人从宋宫及民间掳掠所有珍宝、古玩、金银、冠带、舆服、图书、印绶诸物凡一万七千三百二十六箱,除少数天子所用凡千余箱献于朝廷外,余皆敕许而入晋王府邸。

而数日之后,晋王李篪闻知,钦宗皇帝之弟、康王赵构亦于五月一日于南京应天府[2]登基称帝,后世庙号高宗,并改元建炎。赵构尊哲宗孟后为元祐皇太后,并以李纲为相,以宗泽为东京留守,发动*民抗金。

晋王遂以之奏报中宗,中宗欣然下诏曰,

「南京官家[3],乃朕叔父,晋王勿忧也!今后与叔父北南相和,共击金人,迎回二圣可也!」

中宗随即遣使往应天府,告知己亦在云中登基之事,高宗赵构亦回书相贺,意有谦谦乃尔,并隐隐有欲以淮为界,分统北南之意。而此时河南、山东之地,依然有金人扶持的刘豫等盘踞作乱,而观金人态势,其虽退归辽东,亦必将卷土而重来也。

中宗遂以户部员外郎赵鼎为尚书左仆射、枢密副使,以前以太宗后裔赵景瞻为中书侍郎,以忠臣张叔夜之子伯奋为知枢密院事、以仲熊为兵部尚书,以前燕山府路转运使孙昭远为门下侍郎、参知*事,以处州丽水人姜绶为殿前副都指挥使,以通判延安府魏彦明为刑部尚书……

百官略备,遂遣使招抚永兴*、秦凤熙河、京西北、京东东西、川陕诸路,因中宗乃是大宋正朔,钦宗嫡子,因而各地守臣皆踊跃奉归中宗,中宗并遣将吏前往加强戍守之。

唯因高宗赵构已先任命东京守臣,故独不往京畿宣诏也。而数月之后,南朝高宗遣使来报,冀与中宗北南分治,以秦岭-淮河为界,互不侵犯,共抗金国也,中宗随即命晋王遣使回书,

「此亦朕所欲也!」

3

到靖康三年(公元年)十月,金人果然不甘失败,复从平州卷土重来!

其完颜宗翰、宗磐、宗弼等一干强将,搜括壮丁成*,率十余万精兵倾国而来,兵势甚锋锐,宋之河北诸州县多不能挡。金人复大肆抢掠,渐次有南侵之势,河北东、京东东西、京畿诸路亦重燃战火。

晋王李篪此刻正忙于西夏兴兵进犯之时,无暇他顾,只命张孝纯、郭企忠等谨守燕京及河北大城,勿轻出与战。而金人亦只取河北东路南下京畿,其意竟是与刘豫等汇合!

而金人打通京东东西、河北东数路之后,随即册授刘豫为「大齐皇帝」,以山东、河南、江淮之地为疆界,兴兵南侵,并出动金*精锐,助其南下江淮。

却说南宋高宗赵构本欲归南方裂土称尊,见金人、齐*大举南下,大有不抓到他誓不罢休之意。迫不得已,只得任命韩世忠、岳飞、张俊、刘光世等所谓「中兴四将」,率*抗敌。

而北宋这边,晋王李篪刚刚亲率二十余万大*击败了西夏*对秦凤路会州、兰州及河东晋宁*的几次大举进攻,在战事中发现了吴玠、吴璘、郭浩、杨*、张中孚、李彦琪等将才。

其中以吴阶功为最著。

其在*和元年(公元年)从*,在与西夏战争中,以功升进义副尉,后参与镇压方腊起义*及河北起义*立功,累转忠训郎,任权泾原第十一正将。

靖康元年(公元年),吴玠率*打败进攻怀德*[4]的西夏*,升任泾原路第十二副将;后又率兵多次击败西夏进犯,斩首逾万,夏人颇忌惮之。

李篪于是升其为镇西*节度使,川陕宣抚副使,封汉中侯,令其建节统辖川陕诸路,其余将领如郭浩、杨*、张中孚、李彦琪等皆属之;又以其弟吴璘为秦凤熙河路都统制,封富平侯。自此,吴氏兄弟二人拥秦凤、川陕厢*凡十余万人,专一对付西夏。

因金*大*南侵,虽数次攻打燕京未果,损折了上万人马,但其从平州绕过燕京南下,以铁骑驰骋旷野,依然袭占了河间、大名府等河北东路诸州大片土地,并与伪齐刘豫之山东诸州相接。晋王李篪急忙派出精兵猛将,沿燕京-雄州-定州-邢州-洺州-相州以至*河一线布防,而在京西北路之河南府[5]、郑州、汝州、颍昌府、蔡州等地,亦布置了重兵防守。

因国耻家仇,中宗皇帝并未改元,整日着粗茶淡饭,衣布衣,终日面东方而号哀,其情婉切;年纪虽幼,亦多往太庙哭祭,多叩头出血,多次昏厥,良久方苏。群臣见之,亦皆垂泪涕泣。

晋王李篪见之,亦有不忍,遂进宫奏中宗道,

「今天下正乱世也,诸国交侵,四海不宁,伏唯陛下保重节哀,微臣近日正整顿甲兵,砥砺士卒,不日即将出兵辽东,直捣*龙也。陛下勿忧!」

中宗皇帝闻言又流下泪来----

其虽是年幼天子,然而聪颖智慧,颇有人君气度,只是连日过于哀恸,体弱而多咳也。

中宗皇帝涕泣道,

「我大宋有尚父,一统华夏,扫平金贼,指日可待也!惜乎未能早见二圣之面,因感伤不已!」

说着情绪激动起来,便连声咳嗽不已,晋王急忙上前劝慰几句,说些皇帝宜安养龙体,以利国家社稷之类话语,而后见时候不早,亦出宫而去。

谁曾料想,到了十月十九,因又想起徽、钦二帝及其余后妃被金人献俘上京,肆意羞辱之事,中宗皇帝哀恸过度,竟悲愤成疾,大口吐血,未捱数日,竟崩于麟德殿。

晋王李篪惊闻此噩耗,悲痛不已,十余日后率文武百官将皇帝梓宫迁葬于巩县皇陵,立于哲宗皇帝永泰陵西,称「永宁陵」。

时晋王李篪登陵而望,见南部嵩山绵延,北部邙山横贯,伊洛水蜿蜒奔流其间,由西向东注入*河,南高北低,正符「山高水长」之意,诚为「东南地穹,西北地垂」之吉地也。

李篪心有所动,遂再拜历代宋帝陵寝,心中默默祈祷宋帝列祖列宗保佑,能光大宋国,早日恢复中原也。

4

而因中宗年幼无子,晋王遂与群臣立徽宗第三十二子韩国公相为幼主,因其年仅三岁,未足理*,因此众议纷纭,莫衷一是,最终商定由晋王李篪领衔,率文武百官尊元钦皇太后临朝称制,韩国公相暂称宋国主。

而元钦皇太后本贤淑贵胄,坚拒妇寺干*,虽无奈临朝称制,而*国大权却一概不受,而改封晋王篪为秦王,假*钺、使持节、天下兵马元帅、平章*国重事,诏秦王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加前后羽葆、鼓吹,秦王麾下诸将皆为开国郡王、公,位列上柱国。

十一月十四,元钦皇太后又进秦王位相国,总百揆,备九锡,秦国置丞相等官,立四庙。

十二月初一,元钦皇太后复命秦王篪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时元钦皇太后已知中外文武皆属意秦王,因有禅让之意,并与一干重臣商议,只是瞒过了秦王一人而已。

十二月五日,元钦皇太后应百官、群臣、郡国相守、僧道百工士庶一万三千余人敦请,遂以幼主名义下诏禅国与秦王,其文曰,

「天祸宋国,汴梁夷难,二圣北狩,酷甚望夷,衅深骊北。悯予小子,奄逮丕愆,哀号承感,心情糜溃,仰惟荼*,仇复靡申,形影相吊,罔知启处。相国秦王,膺期命世,扶危拯溺,自北徂南,东征西怨,总九合于一匡,决百胜于千里,纠率夷夏,大庇氓黎,保乂朕躬,繄王是赖。德侔造化,功格苍旻,兆庶归心,历数斯在,屈为人臣,载违天命。在昔虞夏,揖让相推,苟非重华,谁堪命禹!当今九服崩离,三灵改卜,大运去矣,请避贤路,兆谋布德,顾己莫能,私僮命驾,须归藩国。予本藩臣,及予而代,天之所废,岂期如是!庶凭稽古之圣,以诛四凶,幸值惟新之恩,预充三恪。雪冤耻于皇祖,守禋祀为孝孙,朝闻夕殒,及泉无恨,今遵故事,逊于旧邸。庶官群辟,改事秦国,宜依前典,趣上尊号。若释重负,感泰兼怀,假手真人,俾除丑逆。济济多士,明知朕意。」

秦王大惊,坚辞不受,元钦皇太后无奈,又于三日后下诏曰,

「相国秦王,天诞睿圣,河岳炳灵,拯倾提危,澄氛静乱,匡济艰难,功均造物。宏谋霜照,秘算云回,旌旆所临,一麾必捷;英风所拂,无思不偃,表里清夷,遐迩宁谧。既而光启宪章,弘宣礼教,奸宄之类,睹隆威而隔情,慕善之俦,仰徽犹而增厉。道迈于重华,勋超乎文命,荡荡乎无得而称焉。是以辫发左衽之酋,款关请吏;木衣卉服之长,航海来庭。岂惟肃慎献楛,越裳荐翚而已哉!故四奥载宅,六府克和;川陆效珍,祯祥鳞集。卿烟玉露,旦夕扬藻;嘉穟芝英,晷刻呈茂。革运斯炳,代终弥亮,负扆握枢,允归明哲。朕虽寡昧,暗于大道,稽览隆替,为日已久,敢忘列代遗则,人神至愿乎?便逊位别宫,敬禅于秦,一依唐虞、魏晋故事。」

秦王上表复请辞,言无功无德,不敢窃据大位云云,而皇太后次日又下诏曰,

「三才剖判,百王代兴,治天静地,和神敬*,庇民造物,咸自灵符,非一人之大宝,实有道之神器。昔我宗祖应运,奄一区宇,历圣重光,暨于九叶。德之不嗣,仍离屯圮,盗名字者遍于九服,擅制命者非止三公,主杀朝危,人神靡系,天下之大,将非宋有。赖秦王奋扬灵武,克翦多难,重悬日月,更缀参辰,庙以扫除,国由再造,鸿勋巨业,无德而称。迄相国秦王,纬文经武,统兹大业,尽睿穷几,研深测化,思随冥运,智与神行,恩比春天,威同夏日,坦至心于万物,被大道于八方,故百僚师师,朝无秕*,网疏泽洽,率土归心。外尽江淮,风靡屈膝,辟地怀人,百城奔走,关陇慕义而请好,瀚漠仰德而致诚。伊所谓命世应期,实抚千载。祯符杂遝,异物同途,讴颂填委,殊方一致。代终之迹斯表,人灵之契已合,天道不远,我不独知。朕入纂鸿休,将承世祀,籍援立之厚,延宗社之算,静言大运,欣于避贤,远惟唐、虞禅代之典,近想魏、晋揖让之风,其可昧兴替之礼,稽神祇之望?今便逊于别宫,归帝位于秦国,推圣与能,眇符前轨。主者宣布天下,以时施行。」

秦王为内外群臣所逼,无奈乃言,

「如欲奉我为主,须依我三件事,否则篪纵九死亦不敢应承也!」

群臣乃洗耳恭听,秦王遂朗声道,

「一、纵建新朝,而余与满朝文武将吏、嫔妃百官仍敬奉宋国幼主及太后,一切礼仪用度,并不得有慢。」

「二、须令行禁止,文不贪生爱财,武不怯战惧死,将士不贪赏赐,严禁抢掠虐民,上下一心,方可得志于诸国。」

「三、所有宋朝文武旧臣,一体留用,而后以三年京察,酌情擢降,其农工、商贾、盐铁等三司诸税皆为什一之制,任何官差并不得擅征苛捐,违者必斩不赦。」

当下群臣文武并阃外*兵万人皆同声应承,皆山呼「万岁」,秦王无奈,遂尊元钦皇太后为圣神皇太后,封宋幼主赵相为宜阳郡王,一并徙居坤泰宫。

5

秦王篪遂于靖康四年(公元年)元旦于云中大同府麟德殿即皇帝位,改国号为「秦」,并以长安、晋阳并为「二都」。

遂下诏征发两河民夫、罪犯及夏、金战俘,并动用关中乡*等,凡四十万人,依唐代旧制,营建长安城。

其城周七十一里,中有宫城、皇城、宫殿、官署、坊里一百一十、住宅、东西两市五千余店铺及寺观等,皆依制承建。宫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

城门十二座,南面正中为明德门,东西分别为启夏门和安化门;东面正中为春明门,南北分别为延兴门和通化门;西面正中为金光门,南北分别为延平门和开远门;西段中为景耀门,东西分别为芳林门和光化门。

其中,宫城兴建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称为「三大内」。宫内由南向北分为前朝、后寝和苑囿三块区域。

前朝正殿为太极殿,四周有廊庑围成之巨大宫院,东西两侧建官署。后寝主殿是两仪殿,周边有万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龙殿、安仁殿等殿堂。苑囿位于宫殿最后部,有亭台池沼等。

又下诏征发河东、漠南蕃汉种落、当地乡*、河朔民夫等,凡三十万人,依唐代旧制,营建晋阳城。

其城周长四十二里,城门二十四座,西城东北门名大夏门,东南门名延夏门,东有东阳门,北有玄德门,西有西明门。有东、西二城并列汾河两岸,中城跨汾居中,西城囊括大明城、新城、仓城三座子城于城中,即民间所谓「里三城、外三城」是也,以此作为秦国经营北方的战略重镇。

并建晋阳宫于晋阳城西北部,周回七里,其南门曰景明门,次北曰景福门,门内景福殿、殿后门曰昭德门,次西昭福门,次西寝殿曰万福殿、殿北曰玄福门,又北曰玄德门,又北即玄武楼。殿西曰西闱门,次西曰威凤门,殿东曰东闱门,又一门昌明门,殿院东少阳院、殿西射殿、次西院太液池,有宣德殿、崇德殿等。

大明宫城位于晋阳城南郭,长四里左右;仓城位于晋阳宫西,周回八里;晋阳宫景福门西边是中书、门下省,再西是内侍省,内侍省后是嫔嫱院、内库。

[1]参考中华网论坛,作者zg发表于年9月7日的文章《保持气节的宋钦宗皇后朱琏》,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三十话北朝初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