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学系列丛书第二卷《月光地》即将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上下册。
眠沙卧水千眼桥
作者:胡雄彪
很早就听说鄱阳湖底下有座千眼桥,以前总是有诸多的理由没能去看得了。上周,应连襟之邀总算了却了观千眼桥的素愿。
我们自驾车子从九江出发,车子行驶过新的鄱阳湖二桥后停泊在鄱阳湖服务区稍作休息,不少人和我一样站在高坡上放眼观望辽阔的大湖,看过多少次鄱阳湖我已经记不清了,此时,鄱阳湖的各种景象不由自主地在我脑子里反复重映,不同时间、不同地址、不同角度都有不同的景色,总的印象是又大又美。是啊,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湖水面积水平位时为三千多平方公里,流域面积达十六万多平方公里,集我省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五大水系于一湖。但鄱阳湖也是个典型的呑吐型湖泊,面积大调蓄功能强,由其调蓄从湖口入长江。汛期,五大河流洪水汇集,水位居高,湖面扩大;枯期,水流落槽,湖滩裸露。因此,鄱阳湖的水位季节性差异很大,鄱阳湖之美也因季节而变化多端,春夏之季的鄱阳湖湖水满,清波浩渺,万顷无际;可见水天一色,碧波荡漾;可见雨雾茫茫,白浪滔天;或见洪水咆哮,或见骇浪惊涛;或红霞满湖,或残阳铺水;秋冬之季的鄱阳湖湖水落,水流束如溪带,宛延流淌;沙洲旷如平野,银沙绵延。秋冬候鸟南飞,此湖是栖息过冬的绝佳地,大批候鸟来此越冬,常可见“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的候鸟壮观景象,也可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美丽画卷。
鄱阳湖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而形成的,由于夏满冬枯呑吐型湖泊的特点,千百年来其沧桑之变在茫茫大湖中留下了许多人类活动的遗迹,千眼桥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通过导航行驶到了都昌县多宝乡湖边的沙山上,山坡上已经停泊了十多辆车子,他们也都是来看桥的。坡侧立有“千眼桥”的路牌,站在沙山上向湖里望去,这个季节看不到烟波浩渺、碧水万顷的景象,而是一望无际辽阔的沙滩洲地,在茫茫的沙洲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桥展现在眼前,就象卧着一条银色的长龙勇往前伸。我们迫不及待跑下沙山冲向湖洲,在沙地上跋涉了几百米之后来到了桥的起点。我在想桥的起点本应该距岸边很近的,这几百米的距离也许是几百年来的湖水冲涮形成的吧。没想那么多赶紧跨上桥板体验走古石桥的滋味。
因桥面宽度不到一米行人不好并排走,我们边走边进行观察。石桥的结构并不复杂,桥墩由五至十根松木桩托起一块长方形花岗石为桥墩,两桥墩之间并行铺搭三根约三米长的条石为桥面,两墩一跨为一孔,也叫一眼,连成一线,共有九百八十三孔,故称千孔桥或千眼桥,桥全长近三公里。
千眼桥从结构上说,花岗石与松木构造,松木桩的力量很大,俗话讲“立木顶千斤”吗。木材耐浸泡,而且又因松木含松脂丰富、材质密度好、坚硬、抗菌,更不易腐烂,有“水浸千年木”之说。桥体的每跨条石和桥墩的两侧均有松木桩紧紧贴护着,所以任凭风浪起,石桥依然屹立。
据记载:此桥建于明朝崇祯四年(年)。当时都昌星子同属“鄱阳湖上都昌县”,治所设在后来的星子县城即今庐山市区。时任都昌县令钱启忠上任伊始视察此桥,亲身感受到民众之辛苦、驿道之艰难。此人是个清官,官府没有钱款修桥,他便领倡捐资买石购木,召集能工巧匡历时两年在洼泽段建起了一座一华里长的石木桥,方便人们通行,为此人们将此桥称为“钱公桥”。随着洲地的变迁,冬季过湖越发艰难,清嘉庆年间,都昌籍人浙江山阴县令刘达桂丁忧返乡期间,亲眼目睹寒冬徒步涉水者被冻死,即与星子名宦黎世序等捐资成立“永济会”,修建了五华里长的石桥,与钱公桥连成一体,全长六华里,直达主航道边再乘船过湖,彻底解决了涉水的艰难。
我们在桥上向北行走,有来来往往的观桥者,有的停下来观察,不时还听到有人发出感慨;有的在尽情地拍照,摆出不同的姿势彰显其兴奋与个性;我们也寻找机会没有忘记留下美好的瞬间;还有好几位摄影爱好者在沙洲对着桥摆开阵势架起单反等待捕捉候鸟的英姿,我问他们能拍到候鸟吗?他们说不一定,现在天太冷,等到午后暧和了也许会有候鸟来觅食。我在网上看过这些摄影师们拍的候鸟照片:有群鹤戏水、候鸟觅食、展翅高飞等各种琼照都很美。走过沙洲中央我们遇到了两位正在勘探的同志,也目睹了有的条石板坍塌掉了,有的桥墩歪了,行人不得不在沙洲上步行,询问之下知道此桥因年久失修要准备动修了,这是件好事情,至少可保护石桥的完整性。不一会儿,我们走到快接近主航道了,这时更觉得湖面上寒风凛冽呼呼做响,手和脸露在外面被风吹得冰凉,但热情所然一点都不觉得冷。终于我们到了桥的北端,再越过几百米的主航道就可以登岸了,刚才还有几位观桥者是从对面庐山市坐船过来的,站在桥头向北岸望去庐山市区的建筑物清淅可见。
返回的路上我不能不想,三百多年来,这样一座简单的桥能够基本完好保存至今天实在不易。千眼桥眠沙卧水于湖底,黙黙无闻地坚守,无论是滔滔洪水的浸泡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击,无论是流沙污泥的掩埋,还是卵石残贝的侵扰,它依然象一道水中长城坚如铜墙。究其力量源于石木的合理构造和同心协力,源于不屈不挠的坚忍和顽强,源于贤达们修桥铺路的善举和为民服务的品德与信念。
观桥之旅结束后,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趁兴致未消赋小诗一首以示不虚此行:《鄱湖千孔桥》
跨湖膛底卧长龙,退水枯州见玉蓉。
骇浪惊涛掀不倒,流沙残贝任其凶。
仰石立木看云彤,眠沙卧水听浪淙。
无悔沧桑三百岁,通行便捷一桥峰。
随着时代的进步,千眼桥的跨湖通行功能早已不复存在,但它的历史价值、旅游价值却更加彰显。今天千眼桥依然是一座美丽的桥,美就美在其古朴、简单,美在其壮观、通达,美在其坚强、无私。千眼桥是一座便捷通行之桥,是一座民心功德之桥,是一座千秋不倒之桥。
作者简介:
胡雄彪,网名胡杨,江西九江修水籍,高级工程师。热爱大自然,喜欢户外郊游,偶或见景抒情。发表过一些诗歌散文。
江西作家文坛
总策划主编:王水秀,作家,影视剧作家,编审
执行主编:长虹,作家,影视剧作家,诗人
副主编:
金耀,作家,高校教师
万千,作家,诗人,福建省作协会员
李春霞,作家,影视剧作家
版面设计:荣清
本期图文编辑:熊雪漪
文学艺术顾问:
余述平孙海浪郑允钦邓涛
裴强健张光烈刘志显夏天雪
刘圣张瑞权胡保国李进
文坛宗旨:
弘扬正能量,发掘好作品,择优采用。展示作家才华,培养作家的摇篮,扶持鼓励文学新人。
本刊栏目:
一人物专访[有成就的人物]
二小说
三散文
四诗歌
五杂文评论
投稿须知:
未在平台发过的原创作品,严禁一稿多投,文责自负。投稿前多作检查,发来定稿作品。
文坛对稿件有修改和配图的权利。欢迎提供图片。
本期推出的作品,阅读量最少,否则不再推送。
读者赞赏金,七日后结算。百分之六十为作者稿酬,四十为平台经费。赞赏金不足10元不结算。
投稿加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