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聚焦脱贫攻坚用勤奋战胜贫困用信念
TUhjnbcbe - 2021/3/15 14:45:00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在饶河县大顶子山下有个小山村昌盛村,户不过百,人不过千。

乔维胜,这个村的一个普通村民,中等个头,性格内向,不善多言,但喜欢捉摸事。他的父亲是一名老*员,曾当过这个村的*支部书记。自乔维胜懂事起,他的父亲就教育他要听*的话,做人要有志气,做事要有恒心,要靠勤劳致富。父亲的话乔维胜牢牢的记在了心里。村集体的时候他正年轻,每天按时出工,认真干活,日子还过的去。后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乔维胜做为家中的老大,帮助父亲操持全家的生计,成为家中的顶梁柱。

年秋天,乔维胜与本村的一个姑娘喜结连理,结婚了。有了爱情,有了家庭,乔维胜干劲十足。他不与父亲和弟弟争地,在村边、林边开了多亩地,农闲时进山采集山货,卖给收山货的赚点零花钱。乔维胜靠自己的勤奋向着理想的生活目标迈进。

结婚第二年,大儿子出生了。望着白白胖胖的大儿子,乔维胜的心里更加充满了希望和力量。他满足的整天晕晕乎乎的,满足的整天干活而不知道累。可是很快,他发现儿子的表现不对了,与正常的孩子不一样,他与医院,诊断的结果是儿子患有“智力障碍”,用民间的说法就是儿子是个“傻子”。乔维胜有些“懵”了,他不信命运会这么不公,他要为儿子治病。他和妻子背着孩子四处就医,可是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无法医治!漫漫求医路,花光了乔维胜仅有的一点积蓄。因为土地面积有限,收入也十分有限,家中的经济入不敷出。为了让妻子、儿子过的好一些,也是为了让大家看得起,乔维胜拼了。他从春天起,就在山里奔波。采山野菜、采木耳、猴头、蘑菇。总之,只要不违法,能卖钱的他都采。但野生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况且采山货的人也很多,还受季节的限制,收入不稳定,难以支撑家里的开销。后来,乔维胜因长年上山采山货,受霜雨湿气的侵袭,两条腿患上了严重的骨刺,疼痛难忍,行走不便,整天靠药物维持。他妻子患上了心脏病。再后来,他的父母来到了乔维胜家,由他赡养。此时,他的二儿子出生了,这是一个健康的孩子。

家庭人口的增加,父母的到来给乔维胜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健康的二儿子的出生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未来。他身体状况已不允许他满山跑了,而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需要他来供养。这是一道“必答题”,他别无选择,只能在困境中拼出一条脱贫的出路。90年代初,饶河县委、县*府提出了“两黑一绿”的经济发展思路。乔维胜根据自己身体的情况和昌盛村的自然条件,选择了从事食用菌种植产业。

他从种植技术相对简单的平菇做起,取得了成功。但他很快发现,饶河人口有限,市场太小,消费量小,种出来的平菇产量很好,但难以在本地消化。在积累了一定的种植技术和经验后,乔维胜开始进*种植黑木耳产业了。

乔维胜是执着的。他乐于学习,勤于请教,向书本学习,向有经验的种植户学习,很快就成为种植黑木耳的行家里手,种植黑木耳取得了成功。此时的乔维胜唯一缺的就是资金,为了节约每一分钱,他拖着一双残腿,奔走在田野里,能干的就坚持自己干,灌袋、接种、码垛、摆床,他都亲力亲为,目的就是节省资金,把有限的钱用在自己干不了的事情上。但任何事业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就在乔维胜小有成就的时候,他经历了一场不小的打击。

有一年为了浇水方便,他选择了一块紧靠河边的地块做为种植黑木耳的基地,就在木耳长的又大又圆,像猪耳朵一样,即将采摘的时候,由于连降大雨,大顶子山上的山水下来了,河水暴涨。乔维胜选择的地块地势低洼,山水湧入木耳种植基地,用塑料袋做包装物的木耳袋很快就在水中漂了起来。村干部和乡亲们都赶来了,乔维胜拖着两条行动不便的腿和大家一起用渔网拦,企图将木耳袋用网拖上岸,可是不行,山水涨的太快,乔维胜眼看着白哗哗的木耳袋带着满身的木耳顺流漂去,他欲哭无泪。这次打击巨大,他数年的积蓄都投在这里了,指望打个“翻身仗”,没想到让一场洪水冲的精光。

乔维胜没有“趴下”,他重新选择场地,一切从头做起,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取得了成功,成为远近闻名的黑木耳种植户。

乔维胜是善良的。他成功后,没有忘记乡亲们,经常抽空到各种植户的地里看一看,用他掌握的知识帮助大家增加产量,减少损失。有一年受所谓“专家”的误导,大家都在木耳袋上扣上了塑料棚,以期提高温度,促进木耳的生长。但他很快发现,由于气温上升较快,棚内的温度上升到了28度多。根据乔维胜掌握的知识,气温上升到30度木耳菌就会被“烧”死,从而造成绝产。他立即让家人赶紧揭棚,同时通知周边几家抓紧揭棚、通风、降温。乔维胜腿脚不好,实在跑不动了,就安排人通知较远的种植户。由于他通知的及时,采取措施得当,使大家减少了损失。

他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扩大生产规模和经营项目,吸收更多的村民参与生产,为大家增加收入。至年间,在县残联帮助下,他先后获得25万元残疾人创业扶持贷款,三年免息的好*策和大笔的资金支持,激发出一个中年残疾人的创业热情,年市残联为乔维胜建设大棚一座,当年扩大规模,种植木耳、元蘑11万袋,药材34亩;年个人种植蘑菇5.5万袋,合作社种植27.3万袋;年计划种植蘑菇11万袋,已经种植3万袋;计划新增种植中草药45亩,已经种植10亩。期间县残联多次到他的基地看望并送去扶持奖励资金,给他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乔维胜的合作社生产旺季用工达到四、五十人,每人工作一季,就可收入五千至八千元,能够直接带动4户残疾人家庭增收。长期雇佣的工人从春到秋可收入二至三万元。

年,乔维胜在饶河镇*委和*府及市、县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组建起昌盛村第一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吸收了五户村民为社员。今年,合作社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前提下,又拓展了种植项目。除黑木耳外,还增加了元蘑种植,成为合作社增收的新起点。合作社注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老牛顶子”商标也批下来了,即将在今年的运营中投入使用。

乔维胜是刚强的。这些年他拖着一双残腿四处奔走,辛勤经营,用残疾的身体,扛着家庭的重担,养着一残一老。他父亲去世多年,80多岁的老母亲一直由他赡养。年初,为了减轻他的负担,同时考虑他父亲在担任支书期间对村里做的贡献,想把他母亲纳入贫困户。对此,乔维胜坚决不同意。他说:“我虽腿有残疾,但我的手是勤快的。我能用这双手养我的母亲,养我的家人”。

乔维胜,一个执着、善良、刚强的人,用勤奋战胜了贫困,用信念征服了残疾。他的行动带动乡邻积极的调整产业结构,也为乡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增收机会。他高兴的告诉我们:再用两年的时间我就没有饥荒(外债)了,到时候我有能力了一定回报国家,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创业增收。

来源:县残联

编辑:高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聚焦脱贫攻坚用勤奋战胜贫困用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