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荀子·劝学》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3.《荀子·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4.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5.《荀子·劝学》中指出:“青,,”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6.《荀子·劝学》中“,”,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7.《荀子·劝学》中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8.《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9.《荀子·劝学》中“”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这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
12.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5.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治的包括“上称帝喾,,”这三方面。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10.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1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3.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要赏罚得当: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
“”;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比喻告诉唐太宗要以民为本的句子是:“,”。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文章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与水作类比,其目的是为了向唐太宗说明“,”。
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宽厚,不能克制欲望,就好比“,”,是不可能永远保持*权的和平美好的。
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
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的原因的句子是:“,”。
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指出古代很多帝王守江山难的原因。
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1.《师说》中,韩愈指出“,”不是他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2.《师说》中,韩愈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3.韩愈在《师说》中说明教师职责的句子是“,”。
4.韩愈在《师说》中用“,”两句分析人们在学习中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并深深叹息。
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6.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7.《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8.韩愈在《师说》中写了世人在对待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9.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孩子“,”。
10.《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11.《师说》中能够回答“愚人之所以为愚”的语句是“,”。
1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13.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14.“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是一致的。
15.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1.杜牧《阿房宫赋》中以“,”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2.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4.《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5.《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的语句是“,”。
6.《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7.《阿房宫赋》中“,”两句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8.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四句十分精练的语言叙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其中“,”两句写阿房宫被焚毁的史实。
10.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千古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足以抵御秦国而保全自己的途径是“,”。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2.《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
3《六国论》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的惋惜,对为国者“”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
4.《六国论》中作者借“,”两句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
5.作者首先引出“,”的设问,紧接着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6.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8.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往往有得,”,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2.“,”,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3.《游褒禅山记》中说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句子是:“,”。
4.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的原因的句子:“”。
5.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与“无限风光在险峰”有异曲同工之妙。
1.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2.苏轼在《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时的*容盛状的句子是“,”。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高超的手法侧面描写箫声悲凉的句子是“,”。
4.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5.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是“,”。
6.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7.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句子是“,”。
8.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
9.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10.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
11.苏轼在《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道理的句子是“,”。
12.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感慨的句子是“,”。
13.苏轼在《赤壁赋》中写自己与友人于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14.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自己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了翅膀的句子是“,”。
15.苏轼在《赤壁赋》中“,”生动表现了作者任由小船飘荡于广阔江面的潇洒惬意。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中可以看出。
1.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举屈原的例子来论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为后文解释自己忍辱负重、著书立说作铺垫的句子是:“,。”
2.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举韩非子的例子来说明自己人生失意,可以通过著书立说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观点的句子是:“,。”
3.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认为《诗经》大部分都是一些圣贤们为抒发愤懑而写作的句子是:“,。”
4.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向任安解释自己收集史料、分门别类编撰《史记》的初衷是:“,,。”
5.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向任安透露自己忍辱负重坚持完成《史记》是希望有朝一日这部书能够“,,”,这样自己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6.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提到自己编撰的这本史书的取材范围的句子是:“,。”
1.屈原放逐乃赋《离骚》2.韩非囚秦《说难》《孤愤》3.《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4.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5.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6.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外*策的句子是:(南方)“,”。(北方)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文中“,”,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4.《过秦论(上)》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突显他*治上的功业的两句是“,”。
5.《过秦论(上)》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措施的两句是“,”。
6.《过秦论(上)》中写陈涉起义队伍数量少、不堪一击的两句是“,”。
7.《过秦论(上)》中写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简陋的两句是“,”。
8.《过秦论(上)》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
1.《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借用“”比喻,说明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借用“”比喻,说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警拔有力,发人深省。
2.《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作者希望兄长的儿子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后能像听见了他们父母的名字时所应采取行为是“,”。
3.《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说明郡里的将领们和州郡内的百姓对杜季良意见很大的句子是“,”。
1.在《陈情表》中,作者李密向晋武帝上表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起到总起和概括作用的两句是“,”。
2.在《陈情表》中,李密一开篇写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其中提到自己早年丧父的两句是“,”。
3.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我们通过“,”这两句可以知道李密不但是家里的独子,而且至少是两代单传了。
4.在《陈情表》中,李密一开篇写到了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其中提到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发育迟缓的两句是:“,”。
5.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自己家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的两句是:“,”。
6.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
7.在《陈情表》中,面对太守和刺史的举荐,李密的回应是:“,”。
8.在《陈情表》中,委婉地拒绝了太守和刺史的举荐之后,李密收到了朝廷先后任命他为郎中和洗马的诏书,对此,李密回应是:“,”。
9.在《陈情表》中,李密通过“,”这两句向晋武帝表明了自己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10.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他说如果自己没有祖母,则“”;如果祖母没有自己在身边,则“”。
11.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面对朝廷多次召唤却不能赴任的矛盾心情:想奉旨赴任,“”;如果抗旨不去,“”。
12.在《陈情表》中,李密很注重语言的表达得体:在陈述自己的情况时,语气委婉谦卑,但在提及晋朝的统治时,却不惜恭维之辞,其中恭维晋朝很注重孝道的句子是:“,,”。
13.在《陈情表》中,李密在文末用“结草”的典故来表明如果朝廷能满足自己抚养祖母终老这个心愿的话,自己将会终身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恩的句子是:“,”。
14.在《陈情表》中,李密用乌鸦反哺的典故来表达自己要抚养祖母终老的句子是:“,”。
15.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如实汇报了自己和祖母的年龄,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从而为下文提出抚养祖母终老作铺垫。
1.《归去来兮辞》中诗歌正文照应小序中“皆口腹自役”的一句是“”。
2.《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
3.《归去来兮辞》诗中陶渊明用“,”对历史和现状进行对比,否定了过去肯定了现在。
4.《归去来兮辞》用“,”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5.《归去来兮辞》写陶渊明回家后看到的自然环境的两句是“,”。
6.《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回到家中精神得到了自然的寄托,身形得到了很大的安慰的两句是“,”。
7.《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两句用自然形象概括了自己的入世和出世对仕宦道路做了适当的总结。
8.《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田园中谈及劳动的两句是“,”。
9.《归去来兮辞》诗中用“,”两句赞美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
10.《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两句表达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1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两句表明人生短暂要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
1.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的种树经验时谦虚地说,自己的树之所以种得好,原因在于:“”。
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种树的四点秘诀时说到,除了要让树的根得以充分的舒展以外,还要做到“,,”。
3.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的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4.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自己种树经验的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人在种树的“易土”与“培土”方面存在不足,其具体表现在“,,”。
1.欧阳修提出了“盛衰之理,,”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顺势从中引申出“,”的道理。
3.文章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的经验教训。
4.作者论述由“盛”而“衰”的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
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略带反问的疑问句指出“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这样做是不可以的”的句子是“,,”?
4.在《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是:“!”。
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
2.在《登泰山记》中,“,”两句,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朗了。
3.在《登泰山记》中,写泰山的高峻,先用“”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4.在《登泰山记》中,“,”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1.在《诗经·静女》中,通过动作的细节描写写出男主人公在赴约时因见不到女主人公而十分焦急的句子是“”;男女主人公相约在城头见面,结果女主人公却“”,从中可见她调皮可爱的一面。
2.《诗经·静女》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对于女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地方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和“”。
3.在《诗经·静女》中,对于女主人公赠送的礼物,男主人公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爱屋及乌”这个成语的内涵,如对于“有炜”的彤管,男主人公“说怿女美”;对于“洵美且异”的荑草,男主人认为“,”。
4.《诗经·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所赠的管箫的喜爱的句子是:“,”。
5.《诗经·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在城墙角落焦急等待女主人公的句子是:“,”。
6.《诗经·静女》中,“,”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是“,”。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同行动的句子是“,”。
5.《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是“,”。
6.《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
7.《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一样仇恨敌人一句是“”;表现战士们一起行动起来的一句是“”;表现战士们一起上战场一句是“”。
1.《诗经·氓》中用动物作比,写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
2.《诗经·氓》中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
3.《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
4.《诗经·氓》中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
5.《诗经·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句子是“,”。
6.《诗经·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句子是“,”。
7.《诗经·氓》中,“,”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
8.《诗经·氓》中写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的句子是“,”。
9.《诗经·氓》中写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是“,”。
10.《诗经·氓》中写表明女子热情、温柔的句子是“,”。
11.《诗经·氓》中通过占卜确定婚姻的句子是“,”。
1.《离骚》中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了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的句子是“,”。
2.诗人自述生于寅年寅月寅日,降生祥瑞的句子是“,”。
3.《离骚》中诗人自述父亲给自己取了美好的名字,其中包含着父亲对他的美好期望,诗人也把这作为自己美好人格的准则的句子是“,。,”。
4.《离骚》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诗人认为自己不仅有“内美”,而且有“修能”的句子是“,”。
5.《离骚》中诗人用采集香草来比喻自己对“修能”的追求。他认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就都要学习的句子是“,”。
6.《离骚》中写时光迅速流逝,表现屈原担心自己无法为楚国尽心的句子是“,”。
7.《离骚》中写楚怀王昏聩误国,保守落后,导致*治混乱。诗人虽一腔热忱,但无奈“美人”不识的句子是“,”。
8.《离骚》中写诗人对楚王善意的劝告,同时表明自己虽身处逆境仍心存祖国,有拯救国家的赤子之心的句子是“,”。
9.《离骚》中表明诗人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治引路人自居,认为自己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的句子是“,”。
1.《迢迢牵牛星》中,从形态和声音写织女勤劳的诗句“,”。
2.《迢迢牵牛星》中,直接描写织女相思之苦的诗句“,”。
3.《迢迢牵牛星》中,含蓄而深沉地表达相思之苦的句子“,”。
4.《迢迢牵牛星》中,最能表达人间痴情男女的离别与相思之情的句子“,”。
5.《迢迢牵牛星》中,表达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的句子“,”。
1.《短歌行》中比喻人生短促的句子:“,”。
2.《短歌行》中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的句子:“,”。
3.《短歌行》中比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的句子:“,”。
4.《短歌行》中比喻用人要“多多益善”的句子:“,”。5.《短歌行》中表明优待贤才的态度的句子: “,,,”。
6.《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子矜》,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
7.《短歌行》中出自《管子·形解》,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句子:“,”。
8.《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句子:“,”。
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2.《归园田居》中透过“,”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3.《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4.《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的诗句是:“,”。
5.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6.《归园田居》中“,”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7.《归园田居》中“,”两句,写诗人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
4.《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
5.《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你的句子是“,”。
6.《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是“,”。
7.《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句子是“,”。
8.《春江花月夜》中,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写出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是“,”。
9.《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
10.《春江花月夜》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写出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忧愁的句子:“,”。
1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的句子是“,”。
12.《春江花月夜》中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此时没有用的句子是“,”。
1.《山居秋暝》中运用了动静结合,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的诗句是“,”。
2.《山居秋暝》中由写景转为写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的诗句是“,”。
1.《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2.《蜀道难》中“,”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3.《蜀道难》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4.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衬托手法表现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
5.《蜀道难》中表明蜀地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
6.李白《蜀道难》中“,”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
7.李白《蜀道难》中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交代了蜀地最终打通道路的两句是“,”。
8.《蜀道难》中“,”两句化用了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借古说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写登天姥仙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蔑视权贵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
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和,“”令人叹为观止。
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
6.《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7.描写天门山打开的雄伟气势的句子是“,”。
8.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李白继承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敢于向权贵挑战,蔑视权贵而追求个性自由的句子是“,”。
1.《越中览古》表达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盛衰无常的感慨的诗句是“,”。
2.《越中览古》表现越*气势强大,耀武扬威的两句是“,”。
3.《越中览古》表达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及抒发盛衰无常感慨的诗句“,”。
1.《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2.《将进酒》中抒写万古寂寞之愁的诗句是“,”。
3.《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河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的诗句是“,”。
4.《将进酒》中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感慨的诗句是“,”。
5.李白《将进酒》中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句子“,”。
6.李白在《将进酒》中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极言人生短暂、韶华易逝是“,”。
7.李白《将进酒》中突出表现作者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的诗句是“,”。
1.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3.《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已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
4.《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
5.《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
6.杜甫《蜀相》中的“,”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7.《蜀相》结尾两句“,”,作者对诸葛亮表达了无限的哀思,对于他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原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客至》
1.《客至》中表现寂寞之中嘉客临门而喜出望外的句子是“,”。
2.《客至》中写招待寒酸简单但却满蕴真情的句子是“,”。
1.杜甫《登高》一诗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诗句是“,”。
2.杜甫《登高》一诗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落叶和长江气势的诗句是“,”。
3.杜甫一生失意漂泊,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有直接描述,这些诗句是“,”。
4.杜甫《登高》一诗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诗句是“,”。
5.杜甫《登高》一诗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诗句是“,”。
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2.《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浩瀚无边的诗句是“,”。
3.《登岳阳楼》中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的诗句是“,”。
4.《登岳阳楼》描写*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的诗句是“,”。
5.《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
1.《石头城》中直接描写昔日都城繁华不再,渲染出悲凉的氛围的两句诗是:“,”。
2.《石头城》中以“明月”为意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之感的两句诗是:“,”。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2.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既写出琵琶女的矜持、腼腆,又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的句子是“,”。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两句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4.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演奏暂歇后,“,”两句表明乐音又变得激越、雄壮。
5.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
6.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
7.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两句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以此来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8.“,”是《琵琶行(并序)》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9.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描写自己听着琵琶女第二次弹奏,内心涌起难以抑制的悲伤凄切之情,因而不禁泣下沾襟的句子是“?”。
1.《李凭箜篌引》中直接描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
2.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美妙,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形同之妙的诗句是“,”。
3.《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
4.《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的震撼力的诗句是“,”。
5.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
6.《李凭箜篌引》中正面描写美妙多变的乐声的句子是“,”。
7.成语“石破天惊”出自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
《菩萨蛮》
1.温庭筠《菩萨蛮》中写女子早晨醒来的状态的句子是“,”。
2.温庭筠《菩萨蛮》中写女子因没有丈夫在身边而懒散状态的句子是“,”。
3.温庭筠《菩萨蛮》中化用唐代诗人崔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来写女子容颜的句子是:“,。”
4.温庭筠《菩萨蛮》中成功运用反衬手法表现人物寂寞空虚和孤独的诗句是“,”。
5.《菩萨蛮》写出一幅花面相映图的诗句是“,”。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诗句是“,”。
2.李商隐的《锦瑟》中“,”两句,借用庄周梦蝶、杜鹃啼血的典故营造朦胧的意境。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李商隐的《锦瑟》中“,”两句用凄迷的笔触委婉地写出了追怀人生的理想与幻灭、相聚与分离的哀怨之情。
4.《锦瑟》一诗的“,”两句表现的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
5.《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婉不已的句子是“?”。
1.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以梦的短写现实的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
2.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点明天气和季节的句子是:“,”。
3.《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一句化用了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
4.词人感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国一去难返,无由相见的诗句是:“”。
1.李煜的《虞美人》中,运用想象手法,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句子是“,”。
2.李煜的《虞美人》中,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作为亡国之君的愁绪的缠绵不断的句子是“?”。
3.李煜的《虞美人》中,连用两个诘句,含蓄地表现出词人面对美好事物时对时光流逝、人生绝望的无限唏嘘之情的句子是“?”。
4.李煜的《虞美人》中,词人借东风和明月这些宇宙永恒之物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1.《雨霖铃》交代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的时间、地点,词中渲染分别气氛,融情入景,准确地传达一种凄凉的诗句是“,,”。
2.《雨霖铃》词中写不忍离别而又不能不别,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内心痛苦的诗句是“,,”。
3.《雨霖铃》中“,”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4.《雨霖铃》下片中“,,”感慨深秋季节的个人的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伤感。
5.《雨霖铃》中的“,,”这两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
6.《雨霖铃》词情景交融、最为人称道(被称为“古今俊语”为人传诵)的诗句是“,,”。
7.《雨霖铃》词中想象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后,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的诗句是“,”。
8.《雨霖铃》词中“,”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是词人感叹与心爱的人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之慨。
1.《桂枝香》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点明了地点和季节。
2.《桂枝香》中“,,”三句写在秋日*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纯自然的活动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3.《桂枝香》中“,”,化用杜牧的《台城曲》诗句,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
4.《桂枝香》中“,”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发对前代的不满之情。
5.《桂枝香》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
6.《桂枝香》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
7.《桂枝香》一词中,词人把目光投射到江天一色的远景,描写景物动静结合,凸显“画图难足”的诗句:“,”。
1.在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倍增“,”的感叹。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达就算是彼此重逢,由于他十年来的奔波劳碌而灰尘满面、鬓发如霜,恐怕妻子也难以相认的句子是“,,”。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与“此恨绵绵无绝期”有异曲同工之妙。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描绘了周瑜的运筹帷幄。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表达词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1.《登快阁》中“,”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
2.《登快阁》中“,”两句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3.《登快阁》中巧用典故,其中“”,化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化用阮籍青白眼事,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中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
4.《登快阁》中“,”道出了作者的希望,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
1.秦观在鹊桥仙中表明爱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依恋的句子是“,”。
2.鹊桥仙里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正是“,”。
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1.《苏幕遮》当中,荷花触动诗人思乡之情,描写荷花的句子“,,”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2.《苏幕遮》中“,”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3.周邦彦的《苏幕遮》中,得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构图精髓的句子是:“,。”
4.《苏幕遮》中的“,”两句,把小鸟清脆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表现的活灵活现。
1.李清照《声声慢》中“,,”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2.李清照《声声慢》中“,”两句,写倍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表明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
3.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到“,”,说明酒气抵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更遣不散积聚在词人心头的寒意。
4.李清照早年曾寄给赵明诚一首词《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而现在自己漂流江南,看到北来的大雁,就自然地吟诵“,,”。
5.《声声慢》中由景入情,情景交融,表达作者情感融入落花中的诗句是“,,”。
6.《声声慢》中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行动、细节来展现词人兀自独坐,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内心世界的句子有“,”。
7.温庭筠《更漏子》中写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化用了“,,”,语言更精炼,情感更深切,内蕴也更深厚了。
8.《声声慢》表现作者的愁苦太多太多,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的诗句是“,”。
1.《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2.《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
3.《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4.《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容画面的诗句是“,”。
5.《书愤》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注重他的精神品格。
6.《书愤》中描述陆游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
1.《临安春雨初霁》中“,”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
2.《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采用一个独具匠心的比喻,感叹世态人情浇薄,同时诗人自问为什么过客居寂寞无聊的生活。
3.《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表面上看是写诗人写书品茗极闲适恬静的生活,实际暗含诗人有志难为的无限的感慨和牢骚。
4.《临安春雨初霁》中用来描写诗人因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以自嘲的句子是“,”。
1.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准备,如像南朝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之雄心,只怕会有“”的结局。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是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心中思绪万千,于是发出了“,”的慨叹。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和孙权风流余韵的英雄业绩,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6.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7.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将英雄刘裕成长地的历史遗迹呈现在读者面前。
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两句,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表明*民收复失地坚定的决心。
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直接抒发对中原沦陷区的深切怀念(表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句子是“,”。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两句营造的境界,为词人沉郁苦闷的写照,又暗应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景象。
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控诉金兵入侵的句子是“,”。
1.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两句写一众女子打扮得花枝招展,笑语盈盈地去参加元宵盛会,为下文写与众不同的“那人”作了反衬。
2.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一句写出了词人对有着独特品味的“那人”的苦苦追寻,“”一句则点明词人是在不经意间发现了“那人”。
3.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一句化用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意,用夸张的笔法展现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瑰丽画面,而“,”两句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烟火纷纷、乱落如雨的元宵夜景。
4.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词人在上阕写出了元夕夜晚人们满城狂欢的景象,“”一句从听觉写出了箫声四处回荡的热闹,“”则从视觉写出了人们彻夜狂欢的景象。
5.《青玉案·元夕》中,用“”一句写车水马龙、人潮拥挤的观灯盛况。
6.《青玉案·元夕》中写词人突然发现自己要找的那人正躲在一个寂静昏暗的角落默默伤神的语句:“,,”。
1.《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2.《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
3.《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
4.《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
5.《扬州慢》中描写眼前波荡月冷的夜景的诗句是“,”。
1.《长亭送别》中“,”二句描写景物一高一低,由范仲淹《苏幕遮》中“碧云天,*叶地”化用而来。
2.《长亭送别》中“,”两句先暗中写离别的具体时间,然后借景抒情一问一答,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离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