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颐园游记
TUhjnbcbe - 2021/3/23 21:56:00

颐园游记

今年的颐园,还是初次登临。

常常忆着颐园的,不是颐园的古寺香阁,也不是颐园的雕梁画栋,而是西堤的春色。

春天里,西堤十里桃花。一片桃红一串香,醉了多少游人。

也曾在深冬里重返西堤,看冰河铁马,堤柳入画。

而初冬却是初次。但我依然从西堤起游,也许只为西堤的冬春与我的深刻。

没有桃的红艳,也没有柳的舒展,但西堤在我眼里依然魅力无限。

那就让我从桥开始,如画卷一般,将西堤徐徐开展。

《西堤的桥》

十一月底的西堤是安静的。虽然三三两两,但沿途游人不多。山桃早已不见了叶,只留枝丫横斜。柳叶还很繁盛,只是*肥绿瘦,浓睡不消残酒。

柳色,湖水,青石板。还有残荷折腰如纸伞,芦苇迎风似蒲扇。西堤似是笔直,却又蜿蜒,一座座的桥,连接西堤成苏堤的妖娆。据说西堤是仿苏堤建造的,甚至连柳色,都承接了苏堤的灵秀。西堤的桥,亦模仿苏堤而建,从北向南依次筑有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我是从柳桥开始,由南向北游览。六座中,有四座为亭桥,为重檐四角八柱,其中镜桥为重檐八角八柱,取八面玲珑之意。登亭桥,虽能尽赏山形水色,感受亭桥的高耸与细微,但亭桥的形态与美感,却宜隔岸相望。夕阳下的西堤宛如一条玉带,束缠在昆明湖上,而桥,是玉带上的纽扣,连接了整个的美。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是乾隆时建的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石桥。桥由17个桥洞组成,长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桥额北面书“灵鼍偃月”,南面书“修蝀凌波”。赏此桥,须如观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我只能看它的横面。每年这个季节,十七孔桥都有金光穿洞的美景,但我延西堤北行,至十七孔桥时,日已落幕,但湖光山色异常艳丽。

《西堤的树》

西堤最著名的,除了桥,便就是树了。耕牛一样弓背的,是山桃,一团土*挤如堆的,是柳。山桃与柳,是西堤最著名的树种,每到春天,桃红衬着柳绿,艳了一池湖水。其余的树种近年也逐渐加入西堤的队伍,但在桃枝柳干中,显得很不起眼。无论是柳,还是山桃,除了春日最佳观赏季外,须等叶落尽,雪挂枝,隔岸相望,才是最美的。

从西堤绕至东岸,太阳已落西山。阳光处,橙红浅*,在云的波动中,形成一条条色带,并与边远的蓝、山堤的黑互相交织着,映衬着,形成冷与暖的交融,黑与白的分庭。而树,以山水天为画板,涂画着任意的线条。在枯枝之后,凭借阳光调和的色彩,颐和园的树,形成最美的线条。

《亭榭楼阁》

西堤,自然少不了照水阁楼。

亭榭,耸于青堤,附于江河。四角微翘,似大鹏展翅,凌空曲面,如剑阁岭峻。八镜照影,光彩夺目,登台远眺,群山参差。俯之奔流,云水相望。圆柱碧瓦,四面如一,飞檐层层,浪花翻卷。

登斯楼也,极目湖山千里外,掩卷水天咫尺中”。

于是楼阁成了词人寄人怀远之所在。涛波声里,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踏浪而来。王实甫也倚柱而涕“遥见长亭减玉肌,此恨谁知”。

“螟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举盏长叹,更一声“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在这些楼台亭榭之上,他们追古抚今,悲歌怀远,谱写了多少诗词曲赋。

《残荷》

诗人远,荷花残,潇潇雨霖远山寒。这时的荷花,静影摇波,寒香映水,飘尘落蕊,玉露洗残红。

红褪香残叶枯,泪洒香腮日暮,羞与晓风再舞。

于是长堤断桥,楼台枯树,连同荷的残缺,在夕阳的血色里,荡漾成湖,成酒。

《渡口晚舟》

一山一水一落日,一船一桩一码头。

无论古今,码头都充满了离别的忧愁。

从方以智的“苏堤月,几回圆缺?西陵渡口,古今离别”。到席慕蓉的“抽出手,热泪汇成河流,渡口找不到一朵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无不写尽离愁与悲伤。

站在夕阳下的码头,一挥手,风儿化成了桨,而我,站成了渡口。

《水天一色》

当余晖与远山相撞的时候,红蓝相依,水天一色。湖面上,落云不起,轻风无力,斗牛直冲射天狼,寥廓江天罩新月,一时间,炫美无数。

渐渐,晚碧沉沉,树影重叠。霜湿水天波如镜,烟笼长堤月无踪,疏星外,离鸿声声,一夜河风劲。

临出颐园,不舍依依。回望中,不禁柳永声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颐园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