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范文章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墓地游记
TUhjnbcbe - 2021/4/6 18:26:00

◆◆◆◆

我以我血荐轩辕——*帝墓地游记

◆◆◆◆

范文章

明代有一位诗人谒*帝陵时,写下了一首诗:

“披云履水谒桥陵,翠柏烟含玉露轻。

衮冕霞飞天地老,文章星焕海山青。

巍巍凤阙迎仙岛,渺渺龙车驻帝城。

寂寞琼台遗汉武,一轮皓月古今明。“

践着古人的足迹,轩辕*帝,您的子孙今天也履水披云来朝拜您了。

正是三月踏青的时候,*土高原上除了一块块莹莹麦毯以外,丘丘壑壑一片土*。然而,当我远远望见桥山的时候,眼前突然堆起一簇簇浓绿。霎时,圣洁、壮穆的感觉笼罩了我的心头,抚去了诸多人世间闹哄哄的杂念,朝拜先祖的虔诚推动着我加快了沉闷的脚步。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我穿过浓阴蔽日的柏林,攀到桥山之巅。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长方形石刻,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帝作为华夏民族的祖先,历代文臣武将、达官显贵、庶民百姓,包括皇帝在内,都是他的子孙。在祖先面前,是丝毫傲慢不得的。因此,历代祭陵者,均需在此下马下轿,缓步趋陵,以示对先祖的崇敬,我本布衣,无马可乘,无轿可坐,自然省却了这一烦琐,只须稍整衣冠,便到了陵前。

一座红柱绿檐、四角翼翘的祭亭,巍然屹立在那里,亭内中央立一高大石碑,上刻郭沫若题写的“*帝陵”三个字迹潇洒、笔力道劲的大字。祭亭后边,另立一碑,上书“桥山龙驭”四个大字,为明朝人所写,典出《史记.封禅书》:*帝采了首山的铜,在荆山下的湖边铸鼎,鼎刚刚铸成,便有天龙下界,垂下长须来迎接*帝上天。*帝跨上龙背,有七十多个臣子和宫女也跟着爬了上去。天龙要升天了,还有一些臣子上不去,都紧紧地抓住龙须不放,把龙须也拔掉了,*帝的弓也坠了下来。于是,人们称这个地方为鼎湖,那只弓为“乌号”。不少诗人墨客曾记述过这个故事。比如清人王树栅诗有“诸臣争泣鼎湖龙”句,伍中恺诗有“当年龙髯攀无计”句,等等。

“桥山龙驭”碑后,便是世世代代矗立在华夏子孙心中的*帝陵了。就在那陵冢突兀眼前的一利那,我的思绪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翻卷起来。我禁不住发问: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寝陵吗?这就是我们的祖先安睡了四千六百多年的地方吗?桥山起势,我们的祖陵方显得如此傲岸雄伟;若无桥山,我们的祖陵也不过是*土一杯!但若无我们的祖先葬此,桥山也不过是*土高原上一座普普通通的山头。沾了我们祖先的“灵气”,桥山才得以铄古灼今,名播中外。然而,我们的祖先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有血有肉的生于*土地、埋于*土地的人。他生于寿丘,逝于荆山,葬于桥山。原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改姓姬;曾居于轩辕之丘取名轩辕;因祖籍为有熊氏,乃号有熊;又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色,故称*帝。《尚书》以伏羲、神农、轩辕为“三皇”,《史记》以*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帝共有二十五子,得姓的有十四子,凡十二姓,后来的唐、虞、夏、商、周、秦都是这十二姓的后代。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繁衍了数以亿计的炎*子孙。勿论大陆台湾,勿论国中海外,凡*皮肤、黑头发者,皆出于桥山一根。就在我拜谒祖先的当天,前来寻根祭祖的,虽说不上人头济济,但也络绎不绝。了却了尔虞我诈,释解了*系派别,人人虔诚膜拜,个个肃立寄情一一我们本是同根生啊!

*市陵前有一土台,据传为汉武帝刘彻巡朔方归来,为祭租祈仙所筑的“汉武仙台”。我款款登上高入云汉的台顶,眺望四方,府瞰胜景,只见桥山高架如巨桥,四湖山环水抢形如盘龙,陵区柏树密匝阴如绿云。我们的祖先就安息在这形如盘龙的山水之地,阴如绿云的古柏之下。历史如环山沮水扬波逝去,我们的祖先却如漫山古柏植入忠孝子孙的心中。*帝以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惊天地泣*神的丰功伟绩,为子子孙孙所景仰。

桥山是一条巨龙。龙尾起自山下的石山村,龙脊于半山腰的七沟八梁呈波浪式旋转向上直至盘龙岗,盘绕成峰,昂首云天。*帝就寝居于这条龙脉之上,且正值巨龙的舌中位置,恰似龙口所含的一颗珍珠。在盘龙岗的两侧,各有一株活着的无叶古柏,纹络犹如虬龙缠绕,左旋而上直至末梢,其状酷肖龙角。两株龙角柏亭亭相对,位于它们之间的中心点上的*帝陵,和盘龙岗、汉武仙台形成一条中轴线。从远处遥望桥山,依稀巨龙腾空,遨游九霄。*帝取五行之色青、红、*、白、黑之*,五行木、火、土、金、水之土,取五行之方位东、南、中、西、北之中,以土为安寝居天下的中部桥山而成“龙”,故炎*子孙都是龙的传人。桥山地貌,是一部最古老而又最完整的中国龙文化大典,是祖国的传统“风水”学在*土高原乃至华夏神州的最好图解,独有的地脉、精气、“人文内涵”,凝聚了中华民族龙文化的精髓。*帝寝陵居北面南,群山参差拱抱,翠柏重叠环卫,头顶有清亮的蓝天白云辉映,再远点,有信天游一样苍凉的天下最大的*土高原做硕大无比的墓基,有同样是天下最古老的河流*河的浅吟与咆哮,那气势自然就和天地气脉连在一起了。徘徊在*帝陵前,让人仿佛感受到遥远的历史正从天地间悠悠溢出,蔓延开来,弥漫在*土高原的沟沟壑壑,让人止不住发远古之幽情,抒现代之壮志,五千年血脉贯通为滔滔大河,奔流到海不复回......

在古老的原始社会,中华民族的各个部落主要生活在*河流域。*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以后经常到中部游牧。*帝和炎帝都是有熊氏首领少典的传人,因此*帝族和炎帝族是兄弟族。原始社会末期,各氏族部落之间不断发生争战,炎帝族在争战中逐渐衰弱。于是,南方的蚩尤便乘机攻打炎帝族,企图取而代之,进而逐步占领中原地区。传说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也就是八十一个兄弟氏族的首领,个个铜头铁额,凶悍无比。炎帝在涿鹿与蚩尤交战,遭到了惨败。不得已,炎帝求救于*帝,联合起来对付蚩尤。不久,*帝即率领联合*队在阪泉(今涿鹿北)与蚩尤展开了决战。据说,*帝采用著名*事家玄女的新战术,在旱神“魃”的帮助下,包围了蚩尤。这场大规模的部族之战进行得十分激烈。《燕都杂咏》记载这场恶战:“铜头兼铁额,肆恶记蚩尤;赖有轩辕战,妖氛涿野收。”《庄子》记载:*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结果,蚩尤战败,被*帝擒杀。对此,《逸国书》记载:*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此后,*帝由部落首领被拥护为部族联盟首领,进驻中原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统一中华民族的战争,历经“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终于统一了东到大海、西到“空桐”(今甘肃、青海一带)、南到长江流域、北到“荤粥”(即后来匈奴占领地区)的辽阔版图。*帝,实乃统一中国的第一人!

*帝统一中国后,“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大力发展社会经济。传说我国古代许多发明创造,如“钻燧生火”、“蒸谷为饭”、“造火食”、“造舟车”、“造釜甑”、“做宝鼎”、“见百物始穿井”等,都始于*帝时代。*帝和岐伯共同研究出了中国最早的医书《*帝内经》。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他还命令仓颉创造文字,大挠作干支,隶首定算数,伶伦制乐律。*帝以他的神明和智略,在洪荒时代开创了人类最初文明。这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堪与日月同辉、天地共存,每一位炎*子孙都是不会忘记的。

正因为如此,早在虞夏时代就开始了祭*帝陵的盛事。春秋时期,宰予问孔子曰:“荣伊言*帝三百年,请问*帝是何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至三百年乎?”对曰:“生而得其利百年,死而畏其神百年,亡而人用其教数百年。”秦汉时期,祭祖活动正式列为最重要的国家祀典之一,尤其是设庙祭祖,已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唐宋两代,桥山轩辕庙列人国家祭祀圣地,国家大典都必须告慰祖先在天之灵。元明清三朝,祭祀活动达到空前高潮,仪式隆重,规模宏大,大凡皇帝登基、太后寿辰、国家庆典、平息叛乱、战胜水旱、五谷丰登、大功告成等等都要祭祀一1番。到近代,祭祀活动绵延不断。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国主义者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全国各地爱国志士为团结各族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倡导民族扫墓之礼,把每年清明节定为中华民族的扫墓节。年清明节,迎来了第一个民族扫墓节。中国国民*和中国共产*两*代表肃列在*帝陵前,共祭祖先。中国国民*中央*部的祭文是: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民族扫墓之期,中国国民*中央执行委员会追怀先民功烈,欲使来者知所绍述,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特派委员张继、顾祝同,驰抵陵寝,代表致祭于我开国始祖轩辕*帝之陵前曰:奧稽遐古,世属洪荒;无造草味,民乏典章。维我*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始作制度,规矩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客室衣裳,文物大备。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爱诛不庭,华夷永判。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其后昆,恢廓发扬。追承绩猷,群情懈匠;保我族类,先灵攸赖。怀思春露,祀典告成;陈斯俎豆,来格来歆!尚飨!

中国共产*、苏维埃*府的祭文是:“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帝之陵。而致词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此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为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沧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各界,团结坚固,不论*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近些年来,大陆人民、台湾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侨胞清明节前来拜谒、瞻仰*帝陵的日渐增多。每一位炎*子孙,都是带着虔诚的朝拜心而来,带着无比的自豪感而去。在中华民族的先祖面前,人人都在默默地想,生于斯地,长于斯时,为了兴我中华,该做些什么呢?

伫立在高高的“汉武仙台”上,天苍苍,地茫茫,一部灿若星汉熠熠闪光的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在我的眼前展开。中华民族曾经以勤劳和智慧彪炳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也一定会以勤劳和智慧再次展开垂天之翼奋飞。想到这里,我浑身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力量。

收住放纵的思绪,抑住奔泻的感情,我慢慢地走下“汉武仙台”,向山中的*帝庙走去。‘我以我血荐轩辕。’我要在轩辕*帝像前的香案上,燃起香炷,叩头膜拜,寄托一个炎*子孙的心愿。

作者简介:

范文章:南阳方城县人,知名文化学者,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原《青年导报》社长兼总编辑。有《地脉》《呼吸中原》《皈依》《中国历代名人墓地纪游》《踏访三国》《萦记》等多部文集出版。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分享是一种美德,转发是一种境界!点赞是一种支持!

点击阅读原文直击最新

↓↓↓

中原视窗公号

1
查看完整版本: 范文章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墓地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