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学人之曲的一个代表性文本清董榕芝龛记
TUhjnbcbe - 2021/5/2 22:52:00
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

点击上方“南大戏剧论丛”可以订阅

学人之曲的一个代表性文本

——清董榕《芝龛记》解读

杨惠玲

摘要:董榕创作《芝龛记》,既出于劝世的用心,也是为了逞露才学。题材内容方面,该作不论正稗,广收博采,叙事、记人皆不厌其繁,展示了作者在史学、经学、宗教、民俗等领域富赡的学识;表现形式方面,该作遵循事必有据和想象虚构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双生双旦的复线结构和诗文词赋等多种文体,集句的大量使用尤为引人注目;又引入戏中戏、清唱小曲、魔术、杂技等表演伎艺,善于运用集曲、借宫、南北合套等编曲方法,并常常选择不常用的宫调和冷僻的曲牌,充分呈现了作者在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才华。作者刻意自炫,主要是为了获得认可和成就感,以满足其心理建设的需要。同时,也与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变化有关。乾嘉以降,学人之曲兴起,《芝龛记》的问世正好体现了这一风气的转变。

关键词:《芝龛记》董榕学人之曲

清乾隆十六年(),金华知府董榕写完了《芝龛记》传奇,并着手刊行。该作长达61出,其叙事之繁复,明清传奇中少有其匹。无论述事,还是写人,皆广收博采,不厌其详;表现形式亦是花样百出,令人应接不暇。可以想见,为创作这部传奇,董榕付出了大量时间和心血。董榕(-),字念青,又字渔山,号恒岩,一作定岩,又号谦山、渔庵、繁露楼居士等,河北丰润人,雍正十三年()拔贡。身处非常重视科举出身的时代,他25岁便放弃科考,改由拔贡入仕,从县令、通判、知州,再到知府,在基层摸爬滚打了十多年,显然是一位积极进取,又务实理性的官僚。观其人,读其作,笔者困惑丛生。这位公务繁冗、心怀青云之志的在职官僚为什么煞费苦心地编写一部长篇传奇?他是如何搜集到为数浩繁的素材,又是怎样将它们组合加工成一部传奇的?其动机和意图给创作带来了哪些影响?在传奇由盛而衰的转折期,该作的问世是否具有特殊的意义?带着这些问题阅读作品,或许有更多的收获。

史家之笔

该作在宏阔的时空背景下摹写明清鼎革之际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既揭露了明季女宠、妒妇和宦官擅权横行、巧取豪夺的恶行,西南土司和农民*犯上作乱、残暴无度的罪状,也歌颂了秦良玉与沈云英等烈妇贞女及其亲族前仆后继、尽忠全孝的事迹。

剧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共20多个,可分成女祸、珰祸与兵事等三类。女祸包括万历立储之争、梃击案、妖书案、红丸案、福王就藩,天启李选侍移宫案等;珰祸涉及宦官担任矿税监、宦官监*、魏忠贤与客氏结*营私、东林*人遭受迫害等;兵事有抗倭援朝,西南土司杨应龙、奢崇明、安邦彦、普玉龙等相继叛乱,明朝与后金于辽东浑河展开血战,王嘉胤、孟长更、李自成与张献忠等先后起事,京城被农民*攻克,清兵入关。另有昙阳子收徒讲道,崇祯自缢,弘光朝阮大铖与马士英乱*,长平公主出嫁等。这些事件发生的地域覆盖西南、中原、湖广、江浙、京城等,几达半个中国;涉及的人物,仅登场且有姓名或绰号的就多达余位。较为重要的有秦良玉、马千乘、沈云英、贾万策、沈至绪、朱燮元、秦邦屏、马祥麟、李自成、张献忠等20余位。此外,剧中还表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秦沈两位主人公与其丈夫、兄弟、姐妹之间的离合悲欢;2.大凡在奸佞当道,忠臣义士受难,敌我两*交战时,各路神仙便频频出现。与这些描写关联的有织女、关羽、曹娥、九莲菩萨、玉皇、城隍、东岳大帝、彭幼朔、徐庶等信仰。3.清兵入关,芟夷大难。朝廷以仁义立国,开创太平盛世。明朝诸忠*感恩戴德,齐聚大房山,共祝“大清万世”。4.西川和浙东等地的风土人情,如汤饼会、赛龙舟、婚丧嫁娶等民俗,唱曲、搬戏等文艺表演,为乱世中的死难者安*的各种仪式等。

对于上述内容的叙写,该作呈现了四个特点:其一,取材不论正稗,但要求有根据。《芝龛记﹒凡例》云:“所有事迹皆本《明史》,及诸名家文集、志、传,旁采说部,一一根据,并无杜撰。”不杜撰,讲来历,是他取材的重要标准。一般来说,剧中有关天府、阴间、神仙,以及张献忠大肆杀戮的描写等,主要依据稗官;而对历史事件与人物、风土人情的表现则大多遵循正史、地方志的记载,有时也参考稗官。如,据孙之騄《二申野录》,崇祯十三年()秦良玉亲率将兵三万增援夔城,《明史》未提及。该剧吸收书中的记载,丰富了第四十七出《夔捷》对战事过程和细节的描写。再如,据《明史·秦良玉传》,马千乘入狱是因为“部民所讼”,但剧中为了强调珰祸,却归因于太监李进忠(即魏忠贤)和邱乘云的构陷,其材料来自野史。可见,稗官所载弥补了正史之不足,还被作者用以表现其历史观。对于人名、地名和细节,作者也很谨慎。在剧中,阉*顾秉谦跟班马锦只出场一次,没有唱词;石砫小头目来狩出场次数也不多,并不显眼。但他们并非虚构的人物,分别出自褚人获《坚瓠集》秘集卷六《秦女将良玉》与侯朝宗《壮悔堂集》卷五《马伶传》;秦良玉族人秦缵勋是奢安叛*的奸细,身份暴露后,秦良玉亲手将他擒获,送官究办。这一细节虽不重要,却出自《明史﹒秦良玉传》;奢安之乱中,随着征战的步伐,作者写到永宁、夔州、綦江、泸州、新都、遵义、贵阳、霑益、毕节等数十个地名,甚至还有观音庵、麻塘坎、龙透铺、鸭池、寻甸之类的小地方。对平播之役、明末农民战争的表现,亦是如此。这些地名,也都来自《明史》中的《土司传》和《流贼传》等。

根据剧中对事件和人物的叙写,以及《凡例》、附记、自识和评点,该作素材主要来自《明史》,尤其是秦良玉、朱燮元、李化龙诸臣列传,以及《五行志》、《后妃传》、《土司传》、《阉*传》和《流贼传》等;其他较为零散的材料,来自以下四类;1,石砫、襄阳、道州、遵义等地方志;2,私人所修史籍,如李化龙《平播全书》、张瑶星《玉光剑气集》等;3,名家志传,有《徐文长逸稿》卷二二《昙大师传略》、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續稿》卷七八《昙阳大师传》、毛奇龄《西河集》卷九七《故明特授游击将*道州守备列女沈氏云英墓志铭》和钱谦益《列朝诗集》闰集《彭幼朔传》等;4,稗官野史,如李清《三垣笔记》、毛奇龄《胜朝彤史拾遗记》、孙之騄《二申野录》、孙承泽《春明梦余录》等。此外,儒道两家经典,作者也多有涉猎,且体会较深。可见,作者博闻强记,又长期积累,其学识之广博超出常人。

其二,作者不是无所凭依地搭建空中楼阁,其思想基础以“忠孝神仙”之说和阴阳之辨为主,兼容仁*理想、天命论、转世轮回、因果报应等,很驳杂,但生动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以儒为主体,道释为羽翼的格局。“忠孝神仙”之说融儒家的忠孝观念与道教的修仙之道为一体,是净明道派的核心所在。该教派认为尽忠尽孝为修炼必不可少的基础和途径,强调只要以虔敬之心真履实践,必将修成大道,飞升成仙。[1]作者反复申述这一观念,既消弥了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也打通了生与死、人与神之间的界限,仙道与**往来于人间与灵界的描写因此显得合乎情理。董榕所理解的阴阳之辨与其忠孝节义的观念相表里,独具特色。根据该作《凡例》第三条,董榕区分阴阳的标准显然不仅是性别,更在于才德,尤其是德,实际上抹去了性别的界限。秦良玉与沈云英文武双全,忠孝两全,为阴中阳;杨应龙、奢崇明、李自成、张献忠等祸害百姓,动摇国本,是阳中阴;阴中阳战胜阳中阴,关键在于德行。明季祸起郑妃擅宠,又兼太监乱*,导致内乱外患频仍,故为阴中阴,乃一纯阴世界;剧中第六十曲《芝圆》,女花神圆圆唱了一套,盛赞新朝以仁义开基,德厚恩深,故而为纯阳世界。从纯阴到纯阳,转变的关键仍在于德行。董榕的阴阳观与《周易》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核心在于强调忠孝节义的伦理观念和仁*理想。以忠孝神仙之说与阴阳之辨为基础,剧作的教化作用大为增强。在道教史上,净明道影响并不大,其忠孝神仙之说流传并不广泛;而《周易》的阴阳之说相当深奥,懂得的人也不多。作者不仅洞晓其说,还灵活运用,加以发挥,作为剧作的思想基石,可见其见识超出侪辈。

其三,大凡事件发生的缘由、过程、结局,人物的生平和言行,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剧中多“穷源竟委”。[2]第二十八至三十二出、三十五出、三十七出等叙写朱燮元和秦良玉等带兵平定奢安乱,除了具体展开双方行兵布阵、激烈交战的情景,作者还借奢社辉之口道出叛乱缘由:“只因中朝客、魏乱*,用的官儿诛求暴虐,土司俱不能堪。”[3]叛*首领们或被杀,或投诚的下场,也交代得一清二楚。第三十九出后,该作用15出表现明末风起云涌的农民战争。第三十九出《酝闯》、四十八出《狐奔》诠释了李自成造反、其力量不断壮大的3个原因:1.由于监察御史毛羽健奏请,兵部下令裁减驿站和役夫,李自成诸人被裁;2.李自成妻韩氏与米脂县皂隶偷情,李自成怒杀奸夫淫妇;3.连年饥馑,官府横征暴敛,哀鸿遍野,官逼民反。作者不满足于陈述事件,揭露肇祸之辈,其目的在于总结明亡教训在于后宫擅宠,宦官专权,导致*坛混乱,兵祸频仍。可见,作者不仅仔细梳理过明清之际的历史脉络,还寻索事件的前因后果,研究牵涉其中的人物及其关系,已成为明史专家。

其四,剧中大多数事件和人物基本按照文献记载描述、刻画,甚至直接引用,如第四十六出《检报》,沈云英与张凤仪特意借来邸报,寻觅亲人消息。剧中摘引了6段原文,记录卢象升、洪承畴等率部与高迎祥、李自成等作战的情况。第四十九出《断袖》,绵州知府陆逊之奉命巡察石砫*营,秦良玉语重心长地说了两段话:其一是“敝镇一妇人,受国家厚恩,谊分当死,独恨与邵公同死耳”,另一是“邵公移我自近,去所驻重庆仅三四十里,而遣张令守*泥洼,殊失地利。贼据归、巫万山之上,俯瞰官营。铁骑建瓴而下,张令必破。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之急乎?”这两段话都引自《明史﹒秦良玉传》。第五十八出《双全》,秦良玉拒绝张献忠招降,剧中记载:

慷慨说道:“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业。吾以孱妇,受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肯以余年从逆贼哉?”又下令部下曰:“有从贼者,族诛无赦”。乃分兵守四境。贼遍招土司,独不敢至我境。

此段亦引自《明史﹒秦良玉传》。第四十出《召对》,崇祯于平台召见秦良玉,君臣诗歌唱和,共吟诗8首。其中,崇祯的第一首诗摘录自朱彝尊《明诗综》卷一。此外,作者在自识和附记中,友人在评点中,常常对相关文献加以引述,予以说明。剧中第二十八、三十出运用了部分彝族词汇,如阿蒙、阿孛、火郎、抹色、条努等。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特意在眉批中予以解释。作者以治学的态度和方法编写传奇,既增加了剧作的书卷气,又能充分体现作者广博的学识。

由上可知,该作展示了明清之际*治、*事、宗教、民俗、文艺等领域的社会风貌,是一部材料富赡、巨细不遗的明清鼎革史。所叙事件之繁复,人物之繁多,以及思想意蕴之繁杂,都明显不同于以往的传奇。该剧的特点在此,不足亦在此。史梦兰《止园笔谈》卷二指出,《芝龛记》“意在一人不遗,未免失之琐碎”。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卷下“清人传奇”指出该作“隶引太繁”,“略觉冗杂”。[4]笔者认为,导致琐碎、冗杂的原因并不一定是董榕不懂创作规律。董榕编写该剧,不仅仅是为了说教、颂圣,更是刻意逞露其学识。而涉足的领域越多,展示的空间就越大。他将目光投向史学、经学、宗教、民俗、艺术和地理等诸多领域,广泛搜罗,“颇费经营”[5],原因即在于此。

曲家之才

如何选择合适的结构模式,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节奏述事、写人,做到线索清晰,主次分明,是作者研读、掌握大量素材后面临的一大难题。作者应对的策略主要有两个:其一,采用双生双旦的复线结构;其二,扩大套曲的规模,并配合大段念白。

双生双旦的复线结构最早出现于南戏《拜月亭》,经过吴炳《绿牡丹》等作品的发展完善,积累了不少经验。董榕采用这一结构,将秦良玉与沈云贞、马千乘与贾万策的关系设定为情深义重的结义姐妹和兄弟,又安排沈云贞与沈云英为重生姐妹。这样一来,该作的线索实际上增加为四条,即两对夫妻、一对义姐妹和一对义兄弟之间的聚散离合,既大大扩展了剧作容量,又通过展开他们合离合的生命轨迹强化了作品的传奇性。秦良玉与马千乘的生离、死别、*聚是主线,其他都是副线。

前十出,通过巧遇、订盟、传书、同游、和诗、刺绣、许婚、等情节,表现他们相识、相知、别离的过程,双生双旦的框架初具规模。作者虚构马千乘带兵打猎,与贾万策相遇,惜惜相惜,义结兄弟的情节;又将沈至绪与朱燮元的关系设定为表亲,并将朱氏就职川东道副使的时间从万历二十九年()提前到万历二十三年()。朱氏邀请表亲同往西蜀,沈氏携女云贞同行。秦良玉于忠州送别出征的兄弟回来,在江上与云贞邂逅,一见如故。夫妻俩思念义弟、义妹,其往来书信成为云贞与万策的媒介。又由朱燮元作伐,两人缔结婚姻。凭借作者的巧妙构思,双生双旦的遇合显得自然而然。接着,女祸、珰祸和兵祸导致他们一次次生离死别,其命运遭际与明季历史紧密相联。矿监刘成强抢沈云贞,欲送入宫中讨好郑妃。云贞不堪受辱,投江自尽;马千乘反抗税监敲诈,身陷囹圄,衔冤而死。沈云贞获曹娥迎入冥司,任右提副使;马千乘临死前睡魔仙引其*魄入梦,得彭幼朔点化,悟道飞升。沈、马成仙后往来灵界与人间,或拯救忠臣义士,或助官兵与叛*作战,或在冥司审案,或与亲人*聚。秦良玉代领夫职,在精心抚育儿子的同时带领白杆*南征北战。贾万策遭到刘成迫害,押解进京,获昙阳子所救,投笔从戎;又一心侍奉云贞父母,义不再娶。由于上天的安排,云贞重生为胞妹云英,和贾万策成就两世姻缘。不久,贾升职为荆州都司,云英父亲改任道州守备。为了尽孝,云英与丈夫离别,前往道州。紧接着,父亲、丈夫相继阵亡,她与秦良玉重逢,在麻滩驿旌忠祠设龛,祭奠亲人和其他忠臣。沈母托昙阳子带来家书,吩咐女儿扶父榇回乡。她归越,秦良玉回蜀,姐妹俩天各一方。最后,马、贾接引其妻飞升,和诸忠*聚首于大房山。双生双旦的悲欢离合构成了情节主干,各大小事件穿插其间,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因,也凸显了人物忠孝两全、坚贞不渝的形象。入梦、冥判、重生、飞升、仙助等情节使剧情跌宕起伏,大大增强了剧作的戏剧性。

由上可知,借助于双生双旦的复式结构,作者将繁夥的材料组织成一部主线清晰、主次有别的长篇传奇。除了取材于正史与稗官,讲究事必有据,作者还虚构杜撰了部分情节。他所遵循的,并不是在《凡例》中宣称的事必有据,而是虚实结合。通过这一创作方法,作者所展示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也是丰富的想象力。

与复式结构相配合的是规模宏大的套曲和大段的念白。除了首出《开宗》和第十一出《播叛》,作者遵依曲牌联套体的音乐体制,共填写59套曲子、支曲子,包括集句曲(第三出)。一套曲子多则16到18支,少则五到六支;念白的份量明显超过曲词,大段的念白随处可见。规模宏大的套曲与大段独白配合,不仅抒写情志,还追叙历史,交代事件的发展和结局,描绘情景,渲染氛围,刻画人物等,大大扩充了剧作的容量。

引人注目的是,在念白部分,作者运用了古文、赋、诗、词等多种文体。古文的形式很常见,如第九出《绣谭》出。秦良玉与沈云贞聚首,始而谈论家世,追述嘉靖年间会稽沈炼、沈束的身前身后之事;继而一边为关公庙绣宝幡,一边从《春秋》生发开去,比较孔子与关公二圣;终而为宝幡题写对联,并互相点评:

(小旦)公之秉烛,非徒别嫌,正如周公之坐以待旦,全其臣弟耳。以周公臣弟比拟,更觉切当。上联继孔子,却是前人道过的,‘掀髯’句尚似多设。(旦)此句意味深长,武侯与公书云:‘未若髯之超伦绝群’、‘高风亮节不愧掀髯’,言如公方不负此须眉男子耳。若后世须眉妇,当为愧死。

两位女子谈古论今,咬文嚼字,突显了不凡的才情和见识,又使得剧作增添了书卷气。

剧中人物的开场白或独白,常以赋体的形式编写,往往从其家族的源流,到其人的情性、德行、才华、胆识和作为,以至家庭成员及关系等,一一道来,如数家珍。如第一出《忠饯》,秦良玉的上场白:

家传清白,世笃忠贞。才富谈天,学士名高季汉;谋深赞帝,征君望著本朝。后以战功,世袭戎职。椿庭曾掌鹰扬,后归山而登仙箓;萱闱旧膺鸾诰,因好善而登真修。遗有兄弟三人,儿家实为仲女。别抛针线,雅好诗书。长卸膏煤,颇娴韬略,彤管与青萍并耀;常笑班姬少武,洗氏无文,丹心共雪骨齐芳。欲兼柴李抒忠,木兰全孝,于归石砫,爰配伏波。抚琴瑟而思亲,不作吹箫旧调;勖龙骧而报国,岂追跨凤虚踪?

剧中人物多喜欢发议论,正缪辨讹,陈述前因后果,挖掘淹没在历史烟云中的过往。第四出《莲瑞》,织女上场时云:

劳劳机杼,至贵而能勤;翼翼旗端,大文而兼武。王者至孝,则吾星大明。世人将河鼓讹作*姑,野语以笔道幻言乌鹊。银针彩线,或容儿女恬嬉;玉露金风,哪许侏儒玩法。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见于《小雅·大东》,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丰富,也产生不少讹误。《尔雅》云:“河鼓谓之牵牛。”作者指出,由于音近生讹,河鼓被误读为*姑,民间又以*姑为织女;而鹊桥相会乃是街谈巷语的虚妄之言,不足为信。在剧中,织女被设定为掌管女教的天神,形象必须端庄谨严,故而作者要辨讹。

除了古文与赋,上下场诗大量使用集句。《平播》等8出的上场诗,还有首出之外60出的下场诗,都是集句诗,共68首,66首集唐,其中3首集杜。所集诗句约,分别出自位诗人。这些诗人中,既有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韦应物、岑参、刘禹锡、于慎行、钱谦益等名家,也有李频、苏广文、雍陶、胡宿、李适、李涉、窦庠等无名之辈,甚至还有4位佚名诗人。杜甫诗引用40多次,李商隐诗10多次,杜牧、张籍、许浑、韦应物、罗隐、谭用之、际龟蒙、曹唐诗各5到8次。可见,董榕喜爱诗歌,尤其是唐诗,推崇杜诗。平素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人之曲的一个代表性文本清董榕芝龛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