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邢台记忆导语也算传说:曾经在坊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三个寡妇一头牛,一个老头一座楼。一句话概括了邢台,邢台最有名的四个城市地标。一头牛牛,当然是卧牛。何时建造的卧牛,史书没有确切的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公四子姬苴,被封邢侯,建邢国(今邢台)。已距今有多年了。卧牛的出现,应该是在建城之后,史称卧牛城,得先有城,后有牛。据史书记载,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勒曾扩修,北宋时又进行重修。城墙周九里十三步,阔六步,上可卧牛,故俗称卧牛城。上可卧牛,既能卧牛,也能卧虎、卧驴,为何单单是牛,不是其它。除了龙,牛应该是邢台人的图腾。牛的忠诚善良和勤劳,标志着邢台人的品性和品行。说城墙上可以卧牛,只是在说它的宽度有多宽,并不一定会在城墙上竖一卧牛。既然只说卧牛,那一定在城内有头卧牛,这里是拿来比喻。所以,古邢台,很早很早就有卧牛了。关于卧牛城的传说,坊间有好几个版本,但所有的版本都或多或少地杂着神话色彩。神话一说,不足取。不过,几个版本还提到了一点,那就是卧牛是用来镇水的。用牛镇水,这是古时候的传统,不止邢台一个地方这样。只所以,牛是卧着的,而不是站着的,不是奔牛,这也和镇水有关。卧着的牛,才能挡住洪水,才能镇住洪水,不敢向前。说到镇水,这真的和神话传说没有关系。牛作为一个镇物,来自《易经》,来自风水说。风水说是古代中国的科学,那个时候人们都信。你以为是迷信,其实古代人,并不傻。一个镇物,就能把水镇住了?我们可以看看卧牛城的建造风格。如果那个时候可以航拍,你就会发现,邢台城其实就是一头卧着的牛。城内四大水坑被称为牛蹄坑,城内的大街被称为南、北长(肠)街,郊区两个村庄被称为东、西牛角,还有肚巷、拴牛橛、牛眼井等等。完全是按照牛的结构,来建造的这么一个邢台城。在中国的历史上,乃至今天,我想是独一无二的。至今,我还未发现有哪座城市是这样构建的。重要的是,城后还有牛尾河。治水的方法,除了淹堵,也有疏导。你看,那南长街和北长街,长长的窄巷,很像灌水疏通的甬道,若是大水不慎涌进城内的话。邢台城,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即便有水,也会随着牛尾河,远远流走。说到淹堵,邢台城墙建造的异常坚固。我们从解放邢台,攻克邢台城来看,解放*运用的却是古代的战术,架着云梯才上的城墙头。试想一下,连炮弹都无法轰出一个口子,邢台城墙该有多厚啊。我们看见的卧牛,是年12月1日立的。最初,始建于新华路与大同街交叉路口处,现已移至达活泉公园内。为啥移走?还不是因为它是卧着的!人家南方是奔牛,咱是卧牛,影响经济发展和市容。看,又迷信了吧。你经济发展快不快,发展好不好,碍着人家卧牛鸟事。好好的卧牛,被他们拉进了达活泉公园。谢天谢地的是,他们把卧牛放在了达活泉西口不远处,看上去也就那片合适,地大而荒凉,并不妨碍整座公园的视觉。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卧牛放在现在的那个地方,正好暗合了园子的风水。这牛本身就是一个镇物,搬进了园子里,仍然还是一个镇物。如果,你非让我说迷信的话,那我就告诉你一个秘密。知道为啥桥西比桥东发展快吗?桥西的物价啥都比桥东贵,小到生活用品,大到房子。就是因为卧牛安放的位置。如果风水说成立的话,当年你搬什么卧牛啊,真是闲得蛋疼。那发展起来的就不是桥西,而是桥东。抑或,邢台会比现在还富。
请神容易,送神难。把牛搬走了,咱也没见邢台发展有多快啊,如今还是一个小小的四线城市。
哈哈,扯的有点远了,就此打住。三女塑像三女塑像,又叫三白人像,是石膏做的。始建年5月3日,位于中兴大街与郭守敬大街交叉路口。卧牛城,幸亏牛没有被他们砸碎,因为是石头的,很难砸。放在达活泉公园里,也算是一景,看来糊涂的还不算到家。但,三女塑像就没有这么好的命运了。三女塑像应该是和卧牛同年一块移走的,由于三女是石膏打造的,很容易破碎。据说,是被砸碎的,只为破除一个谣言。这个时候的坊间,已经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三个寡妇一头牛,一个老头一座楼。这里的三个寡妇,指的就是三女塑像。
至于,这句顺口溜是谁编的,无从考证。
可是,她竟成了经济发展的牺牲品。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更止于“治”者。把她拆了,把她砸了,多年以后,谁还记得。的确,30岁以下的邢台人,对三女塑像都没啥印象了。那么,当年为啥要塑一个三女呢?而不是三男,不是一男两女,不是两男一女。那是年,是联合国国际和平年。主题是——捍卫和平和保障人类的未来。没有女人,哪来得未来。塑三女像,也是在告诉世人,这是一个和平的年代,不是男尊女卑的年代,女人也能顶半边天。所以,赋予“三女塑像”的意义是:理想,希望,未来。三女代表着三个象征。
自从三女塑像被砸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听说过,这个城市还有什么口号和意义。理想没了,大家都向钱看;希望没了,人心在变;未来没了,阶级出现分化。
这一年底,我们都在听崔健的《一无所有》。
当然,不止是邢台这样,全国都一样。一个被竖起的三女,是很容易被推倒的。正如,某一个口号一样,只能代表一个时段。不过,我们用今天的视角回头看,三女的意义并没有过时,她依然是我们应该讲,应该信奉的。有理想,有希望,才有未来。一个老头这个老头,便是郭守敬。郭守敬曾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年,他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说到历法,我想起了玛雅文化。所谓年,世界末日的说法,都是历法惹得祸。可惜,那个时候还没有发现万年历。郭守敬所处的年代是元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和清朝一样,都是外族统治华夏。我就纳闷了,为啥世人恨元朝,比恨清朝还重?难道只因它的历史不足百年,没有像清朝那样被彻底同化,以及同化世人。这就是为什么,邢台人一直拿郭守敬说事,说了这么多年,也没把他竖成一个榜样。在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进程中,郭守敬加分不足,还存有争议。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年,为纪念郭守敬诞辰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当你走进达活泉公园,第一眼看见的那个铜像,就是该老头儿。他的身后是观星台,台体呈梯形,高12米,地面边长各16米,是测量日影长短,观测天体运动的建筑物。再往里走,绕过达活泉池,你就会看见郭守敬纪念馆。郭守敬纪念馆占地70亩,以仿古形式建造,年10月开始修建,年10月第一期工程竣工,并向游人开放。馆内共有4个展厅和1个天文观测台。通过历史文献、文物等展品,描绘和展现了他辉煌的一生。对了,达活泉公园现在免费出入,占地亩,是河北省之最。够你玩的,也够你转悠的。一座楼清风楼,始建于唐,重修于明,年又进行了彻底返修。其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共分三层。一层为砖石筑台,二层四周青砖围栏,三层顶檐下有一巨匾,上书“清风楼”三字。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写有《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朝诗人陈音却写有《清风楼记》——顺德郡在北都畿内,墉壑四周,中为郡治。成化丁亥,京山黎公光亨来守是郡,操介敷平。越明年,*通民阜,乃诹于郡丞刘公恕、郡倅毛公济、李公观、司理樊公震,发公帑之赢,鸠工伐木,作郭门郡治之东南,上为巍楼,扁曰“清风楼”。
*暇集客登其上,四牖洞辟,徘徊远眺。客曰:“是楼也,高凌霄汉,俯绝尘埃,远近川泽之胜,举在指盼间,维时淑气方熙,群翎奏巧,嘉禾葱郁,远山如黛,画景舒长,云踪出岫,槐柳垂阴,芰荷歆馥,玉露方浓,银蟾万里,鹰鹜高飞,水天一色,疑寒冱冻,竹松晚翠,积雪未消,列峰堆玉,四时万景,纷翠毕陈,曷不一取以题子之楼,而独以清风名?”
公曰:“风之来也,凭高者先得,有伉斯楼,凉飙四集,爽我襟裾,驱此炎烈,有耳者,孰不闻声;有形者,孰不夷怿,此吾所以有取于风乎。”
客曰:“吾子抱济物之志,非流连风月如庾亮者,岂羡风于斯楼。夫有声之风足以袭人之外;无声之风足以感人之中。周公告君陈曰:“尔唯风”。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德之为风,入人也,深矣”。昔杨震、胡质、包拯、赵忭、李及诸贤以廉为吏,脱然不污,至今千百载之下想其清节,犹使人兴起踊跃,如盛暑而御凉风也,今子之为郡,固扃私门,苞苴无路,污*溷淆,清风涤之。猛*酷烈,清风凉之。下吏承风,黔首戴德。有歌曰:三冬皓雪兮,我公之室;三春膏雨兮,我公之泽;君子之风兮,小人是则。故子以清风名楼,使后之人将指斯楼为伯夷之居,亦将慨慕清风而兴起,有如今视昔者乎。”
公曰:“皇风清穆,来自帝侧;我先宣之,播于八极;后于吏者,永如今日;保我皇图,巩如磬石;垂如亿年,吾愿始毕。”
客揖而退。
余友*廷经时为郡博,闻公与客之言,三复叹绝,述以示余,余用缉厥辞以为《清风楼记》。陈音虽没有范仲淹写的经典,但此文也堪称佳作。为人做官,当学清风。为民请命,当有风骨。古有清风楼,今有《清风》杂志,邢台文联内刊。结语即便是今天,坊间偶尔还会提及这句话——三个寡妇一头牛,一个老头一座楼。只是,再说时,却少了一个所指,三个寡妇,不,是三女塑像。其实,说这话,没人是恶意的;但,有些人听了,就会多心。
我们生活在邢台,我们爱邢台,这话倒是真的!
诗阅读ID:shiyudu文艺
阅读
交流
分享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