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教育整顿饶河县人民法院召开教育整顿和
TUhjnbcbe - 2021/5/19 19:19:00

小编说:近期小编要为大家带来一本好书,这就是著名作家贾宏图老先生写的一部关于铁道兵和三代北大荒人开发建设八五〇农场英雄事迹的纪实文学《红星闪闪传万代》。

(引言)

穿越“大烟炮”

“大烟炮”呼啸着卷过三江平原,那是龙卷风一样的灾难,仿佛要扫荡大地上的所有的生灵。那风雪交加的寒流,起始于西伯利亚,越过黑龙江,穿过大小兴安岭的密林,又在完达山下疯狂起来。雪暴淹没了村落,封锁了道路,连边境重镇虎林也成了被风雪围困的“孤岛”。

这场暴风雪发生在年的一月,但在虎林的历史上并无记载,因为这片长期被冰雪欺凌的地方,这样的狂风暴雪并不罕见。可发生在这个非凡的日子的一件事,却赫然地记录在《虎林县志》上:

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铁道兵八五○部农场在虎林县成立。

《八五〇农场史》上有更详细的记载: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筹建,经铁道兵*委批准,于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铁道兵八五○部农场”宣告成立。余友清任场长,闫斌任*委书记。当天余场长做了《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办好国营农场》的报告,布置开荒建点和冬季运木材计划。虎林县杜春堂县长出席了成立大会。战士们敲着脸盆鸣放鞭炮,把《中国人民解放*铁道兵八五○部农场》的牌子挂在了临时场部门口。

▲图∣老红*余友清踏查荒地

在北大荒的当代开发历史上,八五〇农场不是最早建立的农场,但以*队建制成立的农场它确是第一个。它是中国当代*垦事业的缔造者王震将*在完达山下撒下的一颗火种,它将点燃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怀抱中的那一片片荒原,实现千古荒原变良田的梦想;它是王震将*建立的第一个*垦驿站,十万转业官兵将从这里进*荒原,在完达山下,密(山)虎(林)宝(清)饶(河)一带打响了“铸剑为犁”,化严寒为春雨,变苍凉的北大荒为辉煌的北大仓的伟大战役。

整个战役历时几十年,但“点燃第一把荒火”的地方,如打响“第一枪”的地方一样永远值得纪念。

▲图∣王震将*在八五〇农场亲手点燃北大荒*垦第一把荒火

*号响,红旗扬,千古荒原第一犁,拉出一轮红太阳。三代北大荒人前赴后继,披荆斩棘,如今的北大荒不仅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而且成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大亮点。

▲图∣年3月转业官兵从密山火车站徒步进*荒原

我在《仰视你,北大荒》一文中,对如今的这片大地有这样的描绘:如绵绣般的耕地铺向天际,像列队卫兵似的林带把田园划成世界最大的棋盘。由卫星导航的金戈铁马奔驰其间,播金洒银的雄鹰在头上掠过。装满谷粮的幢幢银塔耸立云端。色彩缤纷错落有致的座座城镇,如童话般耸立在田头林间湖畔。

5.62万平方公里的北大荒像一个聚宝盆,她怀抱里的113座农场,如颗璀璨的明珠,在祖国的北疆闪烁着奇丽的光彩。那是上天给予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的伟大的拓荒者的最高奖赏,更是数以百万计的解甲归田重上战场的转业*人、呕心沥血把科技变成生产力的科技人员、热情如火大有作为的内地支边青年和城市知青们,以青春和生命为代价铸就的人间奇观和历史丰碑。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大国的农业现代化的曙光,就在这片荒原上闪现,千百年来饱经苦难的中国农民的小康梦想,终于在这片土地上实现。

历史铭证: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中,中国人民解放*广大复转官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在世界*垦史上,自古以来,拥兵屯垦的事例延绵不断,而中国人民解放*复转官兵开发北大荒的伟大壮举,古今中外绝无仅有,有着非凡的意义和影响。

北大荒地处北国高寒地区。当年,这里荆莽丛生,泡沼遍地,野兽出没,渺无人烟。寒冷和“*沼”使这里成为恐怖蛮荒之地。许多文人墨客曾这样描写北大荒的冬天:“呼气为霜,滴水成冰,赤手则指僵,裸头则耳断……“大烟炮”过后,时见雏鹰跌落于林下,孤狼陈尸于河谷,古泉咽涩,大江断流……”北大荒自然条件如此恶劣,要想在此立足谈何容易!正如当代著名作家聂绀弩在《北大荒歌》中所言:“不有天神下界,匠星临凡,天精地力,*斧神工,何能稍改其面庞!”

▲图∣开发前的荒原

翻阅黑龙江的地方史,北大荒的垦殖,大约可以追溯到辽金乃至秦汉时期。但是有组织的开发则始于明清之时。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推行“足兵、屯田、备边”之策;清初,沙俄入侵,清王朝多次颁布“招垦令”,实行“旗丁”制,屯垦于黑龙江流域,以强防务。康熙二十三年(年)康熙帝“令征罗刹(俄罗斯)之兵,筑城屯田,永驻瑷珲”。嗣后,便继之以民国的放荒垦殖。连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也伸向这片土地,移民开拓是他们“大东亚共荣圈”计划的一部分。

历代统治者和侵略者终因无法克服的困难,均以最后的失败而告终。只有共产*领导下的人民和人民*队,才真正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移民史学者称,北大荒的开发,不仅远胜于长江三角洲的规模之巨,艰苦之卓绝,就是与俄国的西伯利亚、日本的北海道和美国西部的开发相比,也毫不逊色。

▲图∣余友清场长踏查荒原

一部北大荒的开发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垦史。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反动派为了抢夺抗战胜利果实,扩大地盘,积极集结部队抢占东北。针对这种形势,*中央毛主席发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号召,要求“除负有作战任务的野战兵团外,一切部队和机关,必须在战斗的工作之暇,从事生产。”遂派出大批部队官兵和地方干部开赴北大荒,创办农场,生产粮食,以备战争之需。从此点燃了开发北大荒的第一颗火种。

此后50年来,在*和国家的号令和部署下,中国人民解放*各*兵种先后共有7批集体复员转业到北大荒,他们是:年至年,在解放战争中负伤致残的荣誉*人人;管领国民*部队起义投诚的解放团干部和警卫战士余人;年中国人民解放*农业建设第二师干部战士人;年铁道兵部队余人;年10万复转官兵;年3月通称“六六·三”复转官兵人;年生产建设兵团现役及复转官兵人,再加上各个时期零散复员转业官兵,共计人。

这场开发始终是在*和国家的关怀部署下进行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国务院、中央*委进一步做出了一系列关于开发建设北大荒的战略决策和部署。除复转官兵外,进一步动员了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青,以及大批地方干部,组成一批又一批垦荒大*,从祖国四面八方开赴北大荒。

这是一场大规模的、集团式的开发。以复转官兵为核心的广大拓荒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边开荒、边生产、边积累、边建设、边扩大”的五边方针,在人迹罕至,气候恶劣、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经过半个世纪的拼搏,终于在昔日的亘古荒原上,建成了现代化的国有农场群。

北大荒的开发,是世界*垦史上的伟大壮举和奇迹,具有开创性的影响和意义。

▲图∣转业官兵勘测荒原

在北大荒的*垦史上,八五〇农场的建立无疑是重要的篇章。因为王震将*带领他的铁道兵的将士们,为改变这片土地的命运所进行的战斗,具有“破天荒”的意义;他们在这场非典型战斗中所付出的牺牲,惊天地泣*神;他们在这场人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拼搏中,所展示的伟大精神,光照千秋;他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值得一代人又一代人继承。

笔者作为一个和北大荒共命运的老知青、作为一个对北大荒情有独钟的作家,在年末开始了一次“任性”的远征。冒着大风雪从哈尔滨出发,我沿着当年老铁兵最早进*虎林的路线,来到八五○农场这片印满创业者光荣足迹的土地,在这个叫“红星”的农垦小城开始寻找和倾听。

当然,我是来寻找年轻时的一个梦,是来还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的愿,也是来倾听古老的传说和新时代的故事,要为这个时逢一个甲子的*垦农场唱一首我心中的歌。

我和八五○农场结缘于年的那个夏天。文革乍起,社会动荡,学校已无一张平静的课桌了。正在哈尔滨读高中的我,如激流中的浮萍,想寻找拴住灵*的根。一部记录*建设兵团的电影《*垦战歌》,让我激情燃烧。听说一个叫“红星”的北大荒农场,就有我向往的如*建设兵团一样的生活。于是我和几位同学高唱着这首歌,踏上了通向虎林的火车,在一个叫卫星的小站下了车,走进这个既像*队又像农庄的神奇世界。如当年奔赴延安的热血青年一样,寻找革命圣地。我们向往这里富有诗意的*垦生活。

迎着晨风迎着阳光,

跨山过水到边疆。

伟大祖国天高地广,

中华儿女志在四方……

我们眼含热泪的歌声感动了农场的老战士们,他们给予我们接待“大串联”的红卫兵的热情,但还是没有*策依据接收想“参*入伍”的我们。带着王震将*和八五〇的故事和对这片山河的真诚热爱,我们挥泪而别。

两年后的5月,还没等来八五〇的召唤,我却踏上北去的列车,提早开始我的“上山下乡”之旅。因为黑龙江畔战事已紧,边境农场急需青年去屯垦戍边,一个月后农场改编成建设兵团,我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兵团战士。几十年来,我经常梦到我又回到我青春时代的“伊甸园”——“红星”八五○。而实现这个梦想是夏天,为了完成人民日报社的约稿,采写报告文学《仰视你,北大荒》,我又一次走进了八五○。农场难寻旧模样,展现在我面前是现代化大农业的宏伟画卷。当年的创业者已经老迈苍苍。在八五○农场历史展览馆,我看到一张王震将*和一个青年人一起抬土筐的照片,他们汗流满面,意气风发。我到云山水库寻找当年那位和将*同抬一筐的青年。人们告诉我,那个转业的年青*官,在北大荒干了一辈子,去年去世了,就埋在云山水库旁的大山中。我心里一阵难过,悔恨自己怎么不早来!

▲图∣王震将*在密山火车站召开“专业官兵进荒原”誓师大会

我漫步在大坝上,听库水拍岸,望远山苍茫,心潮难平。创业维艰,伟业辉煌。当年的十万转业官兵和先期的数千名老铁道兵,以及后来的支边青年、城市知青,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献给祖国的不仅是一个安稳天下的中华大粮仓,还有一种永世长存的北大荒精神,那是一个伟大民族不朽的灵*!

在八五〇采访,我知道了王震将*在这里点燃开发北大荒的第一把荒火,这里是一大批国营农场的“孵化器”。

年秋天,担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来到黑龙江省汤原县,看望在山野里施工的战士。他对随行的人说:“民以食为天,种地打粮是第一位的工作。我主张把大批复员*人留下来,在这里办农场,为国家多生产粮食!”

就在那一年,他亲自带队踏查原野。赤脚涉河,风餐露宿,蚊虫扑面,野狼出没,他等闲视之。红旗挥舞处,神话般地耸起新中国最大的国营农场群落。

他委派自己的老战友、铁道兵副师长余友清,以铁道兵八五〇五部队的多名复转官兵为骨干创建了八五〇农场。接着,他又让八五〇农场“母鸡下蛋”,以“八”字头在完达山南北的密山、虎林、宝清、饶河县地域组建了十多个大型农场。

在一次王震主持召开的场长会上,他说:“快过年了,我送大家一幅对联。上联是: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下联是: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横批是:艰苦创业。”

其实,那次在八五〇采访了许多*垦老战士,可惜还有许多故事没能写进那篇短文。当时觉得欠了这些老战士一个情,现在终于可以还愿了。

我想,也许这正是一个机会,这一回就可真实体验当年的垦荒就是在怎样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进入战场的了。我采访的老战士说,当年我们进荒原搭帐篷时,也在这个季节,风雪比这大多了,这只能算“小烟炮”!于是我振奋起来,窗外的风声成了我听老故事的最好伴奏。我也顶着风雪走近云山水库,走进农垦新村,推开久违的老战士的房门,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泌人心肺的热浪!我来的正是时候。

雨果这样说过:“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反映过去的倒影,历史不应该成为记忆的负担,而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一把万能的钥匙,应从历史知识宝库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否则将重犯历史性的错误。只有把历史印在脑海里,吃在心里,变为自己的,我们才能和历史一起进入永恒。不然,我们就将成为历史潮流的掉队者,残酷的现实已经雄辩地的告诉我们,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这次到八五〇,我就是想写这样一部书。

因为老一代创业者是保佑我们的“天神”,他们创立的北大荒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重温历史会让我们更坚强,更坚定。北大荒人不会愧对先人,也不会愧对使命。

我为这篇文章命题为:红星闪闪传万代。

因为王震将*曾命名这个农场叫“红星”,因为这个农场的创业者的誓言是:

一颗红星头上戴,

革命红旗挂两边。

红旗指处冰雪化,

定叫大荒换新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整顿饶河县人民法院召开教育整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