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王永刚
”八一农大“旧址
矗立在密山老校区的王震将*像”八一农大“旧址
“八一农大”旧址,今农垦高级中学
”八一农大“新校址(资料片)
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是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是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但鲜为人知的是,这所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诞生在中俄边境线上的黑龙江省密山市。
王震将*在密山火车站组织召开的开发建设北大荒誓师大会(资料片)
王震将*视察垦区建设(资料片)
王震将*带领”八一农大“师生参与建设的青年水库大坝(资料片)
王震将*带领”八一农大“师生参与建设的青年水库(资料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始建于上个世纪年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历史大潮中,由原国家副主席、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亲自创办,并兼任第一任校长。年,学校由农垦部划归黑龙江省管理。学校原址位于密山市裴德镇,经省*府批准,年10月学校整体搬迁至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
早在年,人民解放战争转向战略反攻的关键时期,按照*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为迎接全国解放,组织亿万农民走集体化、机械化生产的道路”、“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的指示,一大批部队和地方干部从战场转战到北大荒,向美丽富饶的北大荒开战,从此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惟幕,但当时的规模并不大。全国解放以后的几年里,发展比较快。
年8月14日,王震向中共中央、中央*委呈上《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报告》陈述了开发北大荒的重要意义,“建议铁道兵在密山、虎林、饶河三个县境内举办一个综合性的半机械化的农牧业企业……”年3月,中央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垦农场的意见》。与此同时,复转官兵开始大规模从全国各地浩浩荡荡向北大荒挺进。到5月底,在王震将*的率领下,进入黑龙江垦区复转官兵共8万多人,包括7个建制预备师、4医院以及随*家属等,号称“十万”大*。大量复转官兵和家属的涌入,使沉睡了千年的北大荒沸腾了,很快黑龙江省的国营农场一下子猛增到80多个,人口达50余万。
学报(资料片)
”八一农大“的信笺(八十年代)
垦区迅猛发展的生产虽然创造了崭新的局面,但新的问题也随之显现,那就是人才匮乏的矛盾尤为突出。为了适应农垦事业的发展,满足垦区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急需,王震和农垦部*组决定成立一所东北垦区自己的大学。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应运而生了。
伪满时期,日本人组织中国劳工在东安省密山县修建满洲铁路(资料片)
日本人在裴德小山上建设的水塔,”八一农大“整个校区的供水就靠它
生长在“八一农大”旧址周边的“*子姜”,又名“姜不辣”,是侵华日*带到密山的外来物种
伪满时期,侵华日*大举进犯密山。为了掠夺物产资源和防范前苏联,日*从关内抓来多名劳工,建成了密虎(密山——虎林)铁路。年,日*进驻裴德后,在裴德建立了经理部,由日本西雄、户日两个株式会社承揽了该地的*营等基础设施建设。他们在裴德火车站以北修建了变电所、上下水道、坦克跑道、武器库、*人会馆、*人俱乐部、小学校等设施,康德7年(年)所有工程全部竣工。至此,侵华日*把裴德这个边陲小镇建成了一个设施完备的重要*事基地。
”八一农大”师生节假日经常光顾的密山县(今密山市)东安大街(六十年代资料片)
“八一农大”老照片(资料片)
年8月,前苏联对日宣战,日*溃逃前,放火烧毁了裴德驻地的部分*营和房屋,再加上战争损毁,地上建筑设施基本上成了残垣断壁。但是,地下基础设施还是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后来,三五九旅五团和第四野战*六一部队的战斗团进驻裴德,修复、利用了一些日*遗留的房屋。年,中国人民解放*在这里建立了第26医院。年,黑龙江密山农业学校就利用医院的一个病区,维修了8栋平房作为校舍。当时,农垦部的领导认为,裴德这个地方铁路、公路都有,交通便利,又有日*遗留下来的地下、地上基础设施可以利用,附近还有一医院,在此地建校可以为国家节省一大笔建设开支。因此,农垦大学就确定在裴德创建。
”八一农大“老照片,王震校长(后排右四)与部分领导和老师在校门口合影,后排立者(右一)为钱简可(资料片)
年7月19日,根据农垦部和王震的指示,铁道兵农垦局决定,在密山县裴德境内的原黑龙江密山农业学校校址的基础上,以“抗大”精神为办学宗旨,成立铁道兵农垦局农业大学。经王震提名,农垦部*组决定:校*委书记由中共牡丹江地委书记、农垦局局长王景坤兼任,校长则由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兼任。
校徽(资料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最初叫“铁道兵农垦局农业大学”,不久改为“八一农学院”。年10月,王震在全校大会上说“用八一来命名,就是要农大保持和发扬我*的光荣传统,用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学生,培养又红又专的专门人才,以便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支援和武装垦区”。年5月,学校正式上报农垦部,要求将校名确定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同年6月,经国务院教育部批准了这一请求。校名由王震亲自题写,“校庆日”定为每年的8月1日。
参与”八一农大“创建的钱简可副教授
参与八一农垦大学建校的退休副教授钱简可回忆,建校伊始,恰逢我国困难时期,物资匮乏,各方面条件很差,根本无法满足师生最起码的教学和生活需求。再加上当时实行“校场合一”,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很重,师生们经常参加开荒、种地、秋收、兴修水利、伐木、基建、工业副业生产等紧张的重体力劳动。“那时,学校师生是边建设、边劳动、边教学,很苦啊!很多老同志都在建校时留下了风湿等疾病的病根。”年届80的钱老感慨万千。
”八一农大“建校初期用的平板锹(五十年代)
”八一农大“建校初期用的铁锹(五十年代)
”八一农大“建校初期用的煅打镰刀(五十年代)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在密山办学45年,该校毕业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和垦区培养了大量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为祖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57年过去了,昔日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已经整体搬迁离开它的摇篮——密山,无论搬到哪里,这所高校的老领导、老教授和毕业的学生无时无刻都在惦念着密山。是啊,密山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摇篮;他们把青春岁月和辛勤的汗水留在了密山;把亲人和牵挂留在了密山;也把*垦文化留在了密山;密山,有他们抹不去的近半个世纪的情缘。
”八一农大“的荣誉证书(八十年代)
”八一农大“的图书阅览证(八十年代)
”八一农大“师资人员的工作人员证(六十年代)
”八一农大“的结业证书(八十年代)
43万密山人民忘不了“八一农大”,热情好客的密山人随时欢迎“八一农大”的师生重返故里,看一看自己曾经开垦的土地,游一游自己曾经参与建设的将*湖(青年水库)和学校旧址崛起的新区,尝一尝兴凯湖、蜂蜜山的野生美味,重温一下密山人民的豪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