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下的对峙
一一一中苏边界之战实录
作者:陈志斌孙晓
新沙皇觊觎珍宝岛。苏*紧急组建空降突击部队。中国精锐之师昼夜急驰中苏边境,中苏两国边防部队进入临战状态
中国领土珍宝岛,位于黑龙江虎林县境内,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面积0.74平方公里,该岛北端与中国大陆相连,由于江水冲刷年才形成小岛,因它两头尖,中间宽,形似古代的元宝,故得名珍宝岛。
岛东与苏联隔江相望,相距余米,每到冬季,江面的冰冻层达两米以上,汽车、坦克都可通行,珍宝岛四周树林环绕,多为低矮的灌木丛,大部分陆地为塔头墩沼泽地,这是一些杂草、树根长时间盘结而成,冬天埋在雪中可形成半人多高的雪墩,人在雪中行走常被其绊倒。岛上的水泡与乌苏里江相连,是鱼类繁殖聚栖的地方,每到八月十五中秋时节,我边防战士常在此捕捞大马哈鱼,当地中国居民祖祖辈辈都在此进行生产和打鱼等活动。
本世纪以来,由于中国渔民张盖和臧盖年等几位老人,相继上岛建房、捕鱼和种菜,因此珍宝岛又被当地人先后称为“张盖岛”和“翁岛”。年,中国居民陈远进买下了张盖的房子,与其子陈锡山常住岛上。年日本侵入中国东北后,日本关东*强迫岛上居民迁离。年日本投降后,陈锡山等人又回到公司村一带居住,还经常登岛捕鱼和生产。
年以前,珍宝岛归虎林县公司村管辖,后来归虎头区管辖,这个地区一直有中国边防部队巡逻。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珍宝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
接连珍宝岛的饶河县境内是大片的原始森林,树密林深,人烟罕至,其间只有一条饶河到独木沟的土路。这里野兽出没,有时大白天也可见到黑熊,狼和狍子。边防部队的伙房时常有黑熊光顾,翻箱倒柜找东西吃,如果一时找不到东西,便会勃然大怒,兽性大发,将锅碗瓢盆砸个稀巴烂。炊事员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只好每晚在锅里留点吃的。
成群的狍子出没于林间,这里猎人也很少光顾。边防部队有一次训练休息时,一只狍子跑了出来,见人之后撒腿就跑,一下子蹿出一百多米,神枪手排长于洪东双手痒痒了,举枪就打,只一枪那只狍子便栽到雪窝里了,大伙拖回去,百十号子人说真是好枪法,上了战场准设错,果然在后来的自卫还击战中于洪东大显身手。
守卫珍宝岛的是合江*分区公司边防站,公司是离珍宝岛不远的一个小村子,没有多少人家,这个边防站约有30多人,主要是执行平常的巡逻任务,站长孙玉国,白白净净的瘦长脸,中等偏上的个头,眼睛有神,一看就知道是个特别机灵的人。年入伍,年到年,他带领部队与苏联边防*22次武装挑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曾一人指挥七个不同建制的分队,面对苏*24辆坦克和装甲车的进攻,斗智斗勇,以少胜多。珍宝岛之战后,孙玉国在*的“九大”上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并在大会上发了言。
在珍宝岛的对面是苏联边防*库列比亚克依内和下米海洛夫卡边防站,总站在中国饶河对面的比金,总站的站长是杨辛中校。苏*边防部队晋升条例规定,中校升到上校之后即离开边防总站到内地上任。珍宝岛冲突后苏*边防部队总指挥改为列昂诺夫上校,便是根据条令战时选派高一级*官指挥部队的规定执行的。由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苏*是以战时任职的原则对待中苏珍宝岛冲突的。苏*下米海洛夫卡边防站站长伊万上尉,多次带人到中国的珍宝岛进行武装挑衅,可谓“劳苦功高”,而且常常是拐着一条腿,歪靠在吉普车上指挥对中国领土的入侵。伊万上尉任职多年,一直到在入侵时被中国*队击毙,也没有升到大尉,这在严格按照条例三年晋一级的苏*中也是少见的。再说伊万拐着一条腿,仍受到使用,并没有被转业,是与他对边境地形的熟知有关系的,所以他常常出其不意地拦截和阻击中国边防部队的巡逻小分队。
苏联边防总站的人数多达人,配有坦克、装甲车、小车、汽车等多种车辆,紧急情况下还可动用直升机,在其边防站后方十多公里之内即有专线铁路可直达几百公里之外的哈巴洛夫斯克远东*区司令部。
中国边防站当时的条件之差,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没有道路,没有汽车,在大雪封山时人员和外界是隔绝的,一切的给养和粮草都是在封山前运进去的。在发生了冲突之后,临时抢修的急造公路,也没能一直修到珍宝岛,临时调来的汽车,部队也没有驾驶员,只好由县反修办公室派来的地方老司机代劳。当时,边防部队的一名参谋得了疾病,有生命危险,请求派直升机抢救的报告,不知通过什么渠道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周总理当即打电话命令空*立刻派飞机抢救,这才挽救了这名参谋的生命。
年1月到年2月两年多时间里,苏联边防部队入侵珍宝岛16次之多,而且每次都以比中国边防部队多两三倍的兵力,拦截和殴打执行正常巡逻任务的中国边防*人,造成多人受伤,为此黑龙江合江*分区和黑龙江省*区给沈阳*区发来了紧急电报,要求增派部队。
作者简介
陈志斌,笔名,心戈,男,汉族,出生于年,山东海阳人。中共*员。年毕业于解放*艺术学院文学系。年应征入伍,历任炮兵团战士、班长、书记,济南*区*医学校教导员、组织科科长及前卫话剧团一级编剧。年开始发表作品。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乱世豪门》,长篇纪实文学《喜马拉雅山的雪》(合作)、《冰点下的对峙》、《东方的落日》(合作)、《二战风云系列》、《魔匣》、《死地》、《冻土》、《梦魇》(合作)、《邓小平和他的贴身警卫》(合作),电视连续剧剧本《真情》(11集,合作,已录制播出)等。
长篇报告文学《前门外的新大亨》(合作)获年炎*杯报告文学奖,中篇小说《明湖龙蛇斗》获年全国报刊连载二等奖,《流动的雪》获年济南*区文学创作一等奖,话剧小品剧本《情深意长》(已公演)获年重钢杯全国小品电视大赛二等奖、剧本编剧奖,大型话剧剧本《徐洪刚》(合作,已公演)获年曹禺戏剧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话剧金狮奖。
作者简介
孙晓,作家,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在部队服役18年,创作了大量*旅文学、影视剧、广播剧、舞台剧和小说,现担任山东群众文化学会副秘书长。
探究崇高精神的生命之源
——读高建国长篇报告文学《大河初心》有感
作者:焦凡洪
诵读:周圣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百年蔚为壮观的中国共产*人的英模群阵,其所呈现的思想精神既美美与共,又各美其美,由此在中华民族精神的长空闪烁了一道璀璨星河。20世纪60年代涌现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无疑是和平时期*员领导干部的典型代表,那么在他身上体现着怎样的精神特质?为什么一个“官”的形象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光耀在国人心头,与老百姓贴得最近?这是跨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我们更需了解和思索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家出版社推出的高建国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河初心——焦裕禄精神诞生的风雨历程》可谓恰逢其时。这部作品立足新发展阶段,以宏阔的历史纵深描写了焦裕禄精神的诞生和承传过程,在全面展现焦裕禄事迹中既廓清了其精神共性,又解析了其个性,将之崇高精神的生命之源层层剖解开来,使我们透过人物本色领悟精神本质,给人以英雄初心灿烂、引领我心飞翔的感奋和激励。
作品的前半部分,作者以深入细致的采访和接地气的叙事表现了焦裕禄由一名穷孩子成长为县委书记的经历。应该说,焦裕禄从参加民兵队伍、进行保卫解放区的斗争,到参加南下干部大*、进行建立新*权的斗争;从以新中国技术人才身份北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大连起重机厂实习,到走上车间主任岗位重回洛阳矿山机器厂参加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是其精神的发轫阶段。
作品把潜心打捞的历史生活碎片进行艺术衔接,溯源了焦裕禄人生奋斗的足迹,从中我们看到一个在枪林弹雨中智勇双全、舍生忘死的焦裕禄,一个在书桌机器旁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焦裕禄,更看到*的科学理论对他思想精神的滋育和*的各级组织对他能力素质的培养。由此他在走上县一级领导岗位之后才在工作指导上充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在与严重自然灾害斗争中运用正确战略战术,在带领人民群众改变贫穷命运中做出无私奉献,也使他成长为领导干部的楷模成为一种必然。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近一年半时间,是其精神的集中形成并完美展现时期,对此,穆青、冯健、周原写的那篇著名通讯作了经典表达。本作品没有重复通讯内容,而是重点围绕焦裕禄精神生成的动因进行了探求和显现:这首先来自他坚定的信仰。作者以独家考证讲述了焦裕禄上任兰考县委书记的一波三折:他在尉氏县就是列于第一书记之后、县长之前、被称作“一点五书记”的县委书记处书记,上级调他到兰考本来是接任县委第一书记的,可他又经历了任命他为主持工作的代理第二书记、第二书记的过程,直到他病逝的三个月前,他的县委书记职务(此时不再设第一书记)才实至名归。对此他毫无怨言,按照他的话就是:“*员干部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他就是这样一个心眼听*话、跟*走,以病疴之身挺起了精神的脊梁。他为百姓立心,为群众舍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作品中我们既窥见了他带领全县人民治理“三害”、拔除穷根的宏图大展,又感受了他“喊着爹叫着娘”为老百姓服务的细致入微。初心赢得民心,他的精神便充满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于是,抗击“三害”的“扎针”“贴膏药”等一条条锦囊妙计接踵而出,“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等一面面红旗迎风飘扬,使兰考的“流民图”变成了丰收景,写就了“为了谁、依靠谁”的精彩答案。
人民利益至上,紧紧依靠人民。焦裕禄以血肉之躯燃亮灵*之炬,代表了中国共产*人的本色。他在临终前留下的那段遗言:“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希望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这是何等无私无畏的高尚境界,这种生命的绝响怎能不使蕴涵的精神爆发出无尽能量!历史正是把握了这一精神的脉冲,使其在*的宣传文化阵地回响开来,成了震撼亿万人民心灵的*钟大吕。作品的后半部分,将现场置于时代的聚光灯下,真情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焦裕禄的形象走上中国*治舞台的故事,并由表及里地透析了这一精神形象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及恒久不衰的原因。
*声人去后,民心祭英*。焦裕禄病逝后,兰考干部群众学习缅怀他的故事感天动地:在省召开会议期间,兰考县20多名农民代表到郑州革命公墓拜谒焦裕禄陵墓,一些代表哭倒在坟前长跪不起;按当地风俗死者的遗物一般都是焚烧或处理掉,而时任县委新闻干事的刘俊生却将焦裕禄的一双旧棉鞋、一双破袜子和那把其为压迫肝癌疼痛用硬东西将椅靠顶了一个窟窿的藤椅珍藏了起来;时任兰考县委副书记的张钦礼在全省林业工作大会上的发言竟“跑了题”,声泪俱下地大讲焦裕禄事迹……新华社记者穆青等人正是从这种极可宝贵的民意中登高望远,看到了焦裕禄形象在*员领导干部方阵中的标兵作用,看到了焦裕禄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精神大厦的支撑价值,于是他们呕心沥血打造新闻精品,进而带动国家宣传舆论阵地鼓号齐鸣,把一个和平时期人民公仆的感人形象推向前台,光彩夺目矗立在全国人民心中。
你为人民鞠躬尽瘁,人民为你永铸丰碑。作品用大量感人至深的细节,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焦裕禄精神的呵护、爱戴与高扬。年2月,当焦裕禄遗骨由郑州迁葬兰考时,县城万人空巷,火车站人山人海,成千上万的百姓自发地披麻戴孝,哭喊着:“焦书记回来啊!”虽然英雄已经逝去,但他的精神却在人民心中永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兰考县农民魏现堂父子两代接续守护“焦桐”,使其拔地参天、繁花盈枝。“焦桐”根深叶茂、生生不息,不正是焦裕禄精神之树常青的最好说明吗?
因为焦裕禄精神来自人民的源头活水,所以她在*的阳光哺育下与时俱进。作品告诉我们,兰考县委一任任领导班子在传承焦裕禄精神中接力奋斗,使兰考摘掉“贫困县”帽子,在决战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走在了前列。在焦裕禄身后,*和国家又涌现出孔繁森、杨善洲、郑培民和在脱贫攻坚中模范践行焦裕禄精神的一大批*员干部先进典型,使初心使命彰显出时代光彩。*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大力倡导学习焦裕禄精神,习总书记亲自把兰考县定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他指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这就使焦裕禄精神走向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殿堂的新境界,更显真理的光芒。
焦裕禄生前拼搏、死后融入的兰考这片土地,正处于九曲*河的最后一道弯上。悠久丰富的*河文化培育了焦裕禄精神的骨骼,壮大了其大河赤子的形象,*河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也表明,从人民中汲取生命营养、为人民美好向往而奋斗的中国共产*人所创造的精神,是坚不可摧、战无不胜的。作品通篇激扬的对*河文明的讴歌,增强了主题的厚重,给人以奋发新征程的力量。
作者简介
焦凡洪,山东省齐河县人,*旅作家,文职2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报告文学集《剑胆琴心》、文艺评论集《剑鸣虎啸》、散文集《剑韵和风》、文艺理论集《剑气飞扬》等书。
曾担任电视剧《亮剑》总策划、《陆*特战队》剧本策划,大型话剧《与你同行》编剧(合作),大型情景杂技《整装待发》文学撰稿,作品多次在*内外获奖。
配乐诵读:周圣凯,*旅之声艺术团播音部部长、节目主持人、录播直通栏目主播。
战友乐园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