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中华儿女含辛茹苦,披荆斩棘,以辛勤的汗水唤醒了这片沉睡已久的大地,拉开了宝清近代开发建设的序幕。——题记
清*府为保护“龙兴之地”,防止满族汉化,禁止流民进入东北,禁止移民开荒。
从年至年,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动用了成千上万名因反清抗清获罪而被流徙到东北的“犯人”,费时43年,在松辽大平原上修筑了一条宽和高均为3尺、总长余公里的土堤。
在土堤上面,每隔5尺插一根4寸粗、6尺高的柳条,又将柳条用绳连结成篱笆状,称之为“插柳结绳”。
整个土堤的外侧,还挖了上宽8尺、底宽5尺、深8尺的倒梯形壕沟,与土堤并行。这就是清王朝那条戒备森严的封禁界限——“柳条边”。
在柳条边设置边台、封堆和边门,实施极其严厉的*事管制,凡进出边门者必经验证核准,违规者一律拿获问罪。
如此严格封禁的结果如何?
有资料称,到了年,清朝已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近百年的“发展建设”,此时关内各省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平均24人,而辽沈地区每平方公里仅为1.7人,吉林、黑龙江两地尚达不到此数。
整个东北地区长期人烟稀少,大地荒芜,许多地方甚至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
那个时期的宝清大地,人口肯定更加稀少了,大片大片的土地都酣然入睡,无人经管。
年鸦片战争之后,世界列强纷纷侵略中国,尤其是日、俄两大帝国主义竞相争夺东北地区,鲸吞蚕食,贪得无厌,造成东北边陲榛莽遍地,满目疮痍,危机四伏。
有专家认为,“柳条边”是民族融合的倒退,封禁*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北地区的深入开发,从而为以后的朝鲜半岛人大量越垦和俄国人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闯关东大潮冲垮了柳条边。
19世纪,*河下游连年遭灾,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人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闯”入关东,此为“闯关东”的来历。
至年,关东地区人口突破万人,比年前猛增了七八倍。
由于社会危机四伏,内忧外患,清*府对东北地区的封禁逐渐演变成局部开禁,柳条边及其边门等逐渐失去了作用。
光绪二十一年(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迫使清*府改变了对东北地区的封禁*策,实行“移民实边”,柳条边也随之完全废弛。
所谓“移民实边”或“招垦实边”“兴垦实边”,就是向边疆地区迁徙民众开垦荒地,以达到充实边疆的目的。
民国年间(年至年),闯关东的洪流澎湃。有资料称,在这38年间闯关东的人数近万人。其中,山东省平均每年有48万人闯关东,总数超过万人,“可以算得上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与此同时,在关东这地方,辽宁人也不断地迁徙到黑龙江省。
事实上,在这些辽宁人中,有不少人家原本是从山东等地迁徙到辽南一带的,又被迫逃荒奔向三江平原。
辽南地区本是富裕之地,经受了中日、俄日战争两次兵火的洗劫后,百姓惨遭荼*,流离失所。
例如,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日*在旅顺口登陆,见人就杀,在4天3夜的大屠杀中,全城近两万人被杀戮,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于是,辽南人纷纷逃离战火。
据考证,年(清朝光绪初年)宝清地区就开始有汉族人移入,朝阳乡红旗村过去叫“金州帮”,附近还有“辽阳帮”,大概就是较早进入宝清东部地区的辽南汉族贫苦农民。他们结伙而来,在此落脚开荒建立部落,之后成为村屯。
还有,据说七星泡镇、青原镇有些村屯80%的农户老家是辽宁本溪的,聚宝山村80%的农户祖辈来自辽宁盖县。
年,从吉林省来的周喜荣在雁窝岛上的挠力河畔盖了窝棚,以捕鱼为生;不久,又从富锦县迁来一户王姓人家。(后来,日寇烧了他们的房子,强令他们归到大和镇。)
年(光绪三十年),由于沙皇入侵,居住在黑龙江上游雅克萨城的索伦人寡不敌众,被迫背井离乡,其中有30多人来到了宝清地区东部的密林中。
他们称自己居住的地方为“索伦岗”,称山下的那条小河“小索伦河”。
日本帝国主义并吞朝鲜以后,又有大批朝鲜难民与爱国者纷纷逃至海参崴和我国东北延吉地区,几经辗转,迁徙来到宝清地区开荒占地,定居落户。
原青山公社和东兴公社一带的“朝鲜屯”,应该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绵长的东北亚大陆海岸线上,狭长的朝鲜半岛相当于中日之间的陆桥。
20世纪初期,日本帝国主义大大加速了吞并朝鲜的进程,年《乙巳保护条约》签订后,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日本的势力控制整个半岛,而大批不愿做日本属民的朝鲜人,渡江进入中国避难,成为今天中国朝鲜族的主体部分。
年(光绪三十一年),清*府在蜂蜜山设招垦局放荒。
蜂蜜山位于密山市区东南部25公里处、穆棱河与兴凯湖之间。相传此山昔日森林茂密,成群的野蜂在山上筑巢,岩峦上蜂蜜流淌,故名。后来“蜜”字演变为“密”字,“密山”县名由此而来。
年(光绪三十二年)2月,吉林将*奏准在三姓城设置依兰府。2月15日,吉林将*奏准,于富克锦东北之拉哈苏苏(今同江市*府驻地)设置临江州,隶属依兰府,辖有今宝清、富锦、桦川、抚远等地,并往宝清地区移民、放荒。
这两次大规模的招垦放荒,是以流经宝清地区腹地的挠力河为界,河右岸以南归蜂蜜山招垦局丈放荒地,河左岸以北的荒地由临江州招垦局丈放,招民开垦。
光绪三十三年(年),随着清*府对东北地区管理体制和地方官制的改革,设立吉林省,“吉林将*”退出了历史舞台。宝清地区也随之隶属于吉林省辖区。
为什么要改革?历经甲午战争、庚子事变尤其是日俄战争,东三省已经成为列强、特别是日本与俄国争夺的重地,面临着被瓜分沦亡的严重危机。
为了挽救危亡,不使东三省沦为日俄的殖民地,清*府不得不力图加强统治,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将东三省在行*体制上与内地行省统一,使其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年6月12日,清廷巡警部第一任尚书徐世昌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官衔为总督东三省等处地方兼管三省将*、奉天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在清末总管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民*务。
年(清朝宣统元年),3岁的小皇帝溥仪被扶着坐上了又高又大的宝座。据县志载称,当年2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奏请清廷,要求在宝清河西临江州属地设立宝清州,未果。就这样,“宝清州”与历史失之交臂。
不知道徐世昌是哪一天奏请设立宝清州的。年初,袁世凯被摄*王载沣罢黜,徐世昌于2月8日自请病退后调任邮传部尚书、京浦铁路督办,由云贵总督锡良接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曾任袁世凯的谋士,并为盟友,一文一武,互为同道。
《东北史地》年第3期载文称,徐世昌认为,吉林“欲筹治内防外之要策,非添设民官,断不足以资治理”。
这一次,徐世昌经过与吉林巡抚陈昭常会商后上奏清廷,提出了详尽的改革吉林地方官制的计划,包括升临江州为临江府,增设桦川县、勃利县、富锦县、饶河县、宝清州等一整套方案,有二三十项内容。
除宝清州、勃利县未设,阿城县设于宣统元年八月,舒兰县、饶河县设于宣统二年三月,其余奏请的事项均于当年——宣统元年(年)四月实施。
“宝清州”究竟缘何未获清廷批准,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既然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奏请朝廷设立宝清州,足以说明当时的宝清地区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州县的规模。
尤为重要的是,当年4月,密山府知府吴剑青肩负重任,奉命担任吉林省四道之一的东北路道所属各州县划界官员。
经测划确定,宝清的地界是:西北以七星砬子南麓倭肯河源头为界,西南以倭肯河、桃山、望宝砬子一线为界,南以老爷岭山脊为界,东南以完达山之脉分水岭为界,东以蛤蟆通河左岸的田家窝棚为界,北以七星河为界,分别与桦川、勃利、密山、虎林、饶河、富锦为比邻。
那时候,桦南、七台河、双鸭山、友谊等地带尚属未设治之地,所以宝清地区的范围很大。据民国11年(年)统计,宝清县面积达平方里(合平方公里),几乎比现在大一倍。
这就是说,从这一年开始,宝清地区有了确切的界域,不再是含混的概念了。当年,临江州升为临江府,宝清地区仍为其辖。
年(宣统二年),奉天、吉林、山东等地的移民和逃荒者背筐挑担、扶老携幼,陆陆续续、源源不断地涌向宝清地区——也许是因为这儿的挠力河很出名,当时人们称宝清为“挠力沟子”。
《宝清县志》载称,从清末民初起,一批又一批的拓荒者千里奔波、万里跋涉,从苦难深重的关内和辽南地区涌向完达山下、挠力河畔,安家落户,开垦荒原。
实行招垦实边*策后,迁入宝清地区的汉族人逐渐增多,其祖籍多为山东省、河北省,其次是河南省、山西省;占全县人口比重很大的辽宁省、吉林省籍汉族人,追溯其祖籍也多属山东半岛和河北省。
在这些迁移宝清地区的汉族人中,农民多为山东人,商人和医药人员多为河北、河南人。
随着移入人口的逐年增多,从辽宁省桓仁、宽甸、兴京等地区迁移来了许多满族人,数量在本地各民族人口中居第二位;人口数量依次排序的还有朝鲜族、回族、蒙古族。
这些中华儿女含辛茹苦,披荆斩棘,以辛勤的汗水唤醒了沉睡的宝清大地,拉开了宝清近代开发建设的序幕。
县盐业公司的许江说,许家原本是山东人,在闯关东的大潮中逃荒到奉天省凤凰城(即今辽宁省凤城市)。他太爷许海廷就是在清末民初宝清建县之前从辽宁凤城来到凉水泉子的,开垦了很多耕地,还建了油坊、酒坊。
目前在中石油海外项目工作的谭宝泉先生说,我父亲是夹信子乡二道村的,太爷爷那辈从山东登州府逃荒来到东北,爷爷是永字辈、父亲德字辈、我是宝字辈;母亲是青山乡新城村的,姥姥幼年从辽宁本溪迁居到此,是满族。我父母的情况代表了典型的东北移民史。
远离尘世的宗教离不开民间的香火。随着居民的不断增多,继年(清朝宣统元年)道教全真教嵛山派教徒刘通明在凉水泉子一带修建了浮云观之后,佛教徒修德与师弟修缘又于年在平安堡村东北炮台山下修建了灵应寺,他们都在祈祷宝清地区的繁盛。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