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吴城镇介绍
TUhjnbcbe - 2021/9/2 13:26:00
治疗白癜风的岐*圣手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7004461.html

吴城,是一座因商而兴的千年古镇。位于永修县东北部,鄱阳湖西汊,东经°55;至°02;,北纬29°07;至29°14。分别与星子、共青城、都昌、波阳、余干、新建六县区交界。距永修县城33公里,距南昌市90公里,距九江市公里。全镇面积平方公里。

简介

吴城,是一座因商而兴的千年古镇。她辉煌的过去,曾使世代吴城人引以自豪,如今她作为“珍禽候鸟王国”被世人谓之“世界第八大奇观”、“中国第二长城”,再度饮誉海内外。吴城镇位于永修县东北部,鄱阳湖西汊,东经°55;至°02;,北纬29°07;至29°14。分别与星子、共青城、都昌、波阳、余干、新建六县区交界。距永修县城33公里,距南昌市90公里,距九江市公里。全镇面积平方公里,人口1.5万,辖5个行*村、1个水产养殖场、1个渔业捕捞队、1个移民小区和1个居委会,共9个村级单位。镇内设有银行、邮电、税务、工商、粮食、公安、血防站、医院、中小学、自来水、有线电视台、城管大队、环卫所、县属矽砂矿、市属航监站海事处、省属渔*局、贮木场吴城分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

详述

全镇是以平原为主的滨湖丘陵地区,河流、湖泊、洲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丘陵山岗仅占三分之一。最高点松门山海拔90.9米,最低点16.5米,一般海拔30米镇内有二处江南罕见的独特地貌,一是吉山、松门山两座相互毗邻、东西相连,各近10平方公里的水中沙山。象一条盘旋的巨龙,将烟波浩淼的鄱阳湖分为南北两段;二是一望无际的湿地草原,这也是世界六大重要湿地之一,有草地面积60余万亩,其中草洲面积近20万亩,大小湖泊溪流星罗棋布,镶嵌在草洲湿地当中。每当秋冬季节,水草丰美,碧草蓝天。“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人们对江南草原的由衷赞叹。

吴城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有耕地亩,水面40余万亩,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种植业、渔业和畜牧业。吴城是一个新兴的旅游热镇,近二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她以会馆文化、庙会文化、特色民俗文化为代表的灿烂的文化,美丽而神秘的珍禽候鸟会八方游客趋之若鹜,年,在江西最美的乡村游景点评选活动中,吴城入围前十五强。吴城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好地方,历史上这里富商巨贾云集,造就了吴城人善贾的天才和百折不饶的闯劲。吴城商人遍天下,吴城人喜欢到外面闯天下。如今,仅在外从事糖果业生产的老板就达多家,遍布广东、福建、湖南、云南、贵州、河南、陕西等几个省。钟灵毓秀、文采风流,古有曾任曾国藩幕僚的安徽巡抚吴竹章,近有才女章亚若。因与民国要人蒋经国的一段风流史话,至今仍让人们怀念叹息不已。

“孙钟种瓜,史慈筑城,海昏淹没,吴城镇兴”

历史发展

吴城,原名吴山。公元前,这里不过是一簇小山岳,山岳的四周有大片沙洲地,不少瓜农在沙洲地种瓜为生。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今浙富阳)有一大富豪名叫孙钟,雇了很多佃农在这里种瓜收籽,不久他的儿子孙坚成为汉末割据一方的统领。孙坚的儿子孙策兼并江东后,派大将太史慈驻守海昏县城,史慈以练水*为名,在距海昏(今芦潭)三里许,隔修河相望的吴山筑起一座土城。又沿赣江向南威逼,迫使豫章(今南昌)太守华歆离去。太史慈走后土城逐毁据《新建县志·望湖亭记》载,吴山乃“汉海昏仓廒所也”,即粮食仓库所在地。晋太康元年(公元年),三国统一,吴山北头建“神慧庙”,庙前创“经堂寺”庙后筑“望湖亭”,亭和庙的周围逐步有些店面和民房出现。至南北朝宋元嘉二年,大水把海昏县城淹没,“废海昏,移建昌居之”(《建昌县志》),县城迁往修河中游的艾城,部分人家就近迁徙。于是吴山这边居民骤然增加,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逐步发展成一个码头转运及手工业加工的大集镇,从此,吴山易名吴城。南北朝时的吴城纳入陈国西昌县版图。宋太平天国六年(公元SPANlang=EN-US年)*区变动,划南昌城西北十四乡设置新建县,吴城隶属新建(《新建县志》)。到了清末,南昌城设府,吴城设二府衙(现名二府套的由来),管辖吴城镇“六坊”,即:济川坊、来苏坊、福尼坊、后显坊、里仁坊、前显坊。当时的南昌城也只有十个坊。民国时期在吴城设区公署,有“三十三联保”。年吴城划归永修县管辖。吴城地处江西五大水系交汇处。赣江、修河、饶河穿境而过,水陆十分畅通。沿内河直达全省各地,经鄱阳入长江,可抵皖、浙、苏、沪、鄂、湘、川、渝等省市。自汉晋以来,一直在中原南北官道(鄱湖

——赣江——大庚岭——北江)的水运码头。宋代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客货运量迅猛增加,使其成为江西盐业、纸、麻、糖、木材、海产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商埠和交通纽带。史称为“西江巨镇,拔起中流,蜿蜒数里,大江环其三面。民萃族而居,日中为市,商艘趋之。”乾隆到咸丰百余年间,吴城进入鼎盛期,口岸转输的经济功能已超过省府南昌,享有“装不尽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之赞誉。与景德镇、樟树镇、铅山县的河口镇并称江西四大名镇。发达的商运给吴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嘉庆到道光,家家喝蜜糖,狗不吃红米饭,十八年洪水没上堪”。街区“一镇六坊八码头九垅十八巷”的格局渐趋形成。这八码头是:大码头、中码头、下码头、全

楚码头、杨泗码头、五显码头、司前码头、水浒码头。九垅为汤家垅、百叶垅、樊家垅、骆家垅、香菇垅、茶叶垅、鲤鱼垅、东垅、西垅。十八巷为丁家巷、宋家巷、邹家巷、赵家巷、打狗巷、二八巷、石头巷、杨家巷、胭脂巷、茅巷、挑水巷、摸乳巷(铁巷)、牛市巷、老丁家巷、陶家巷、筷子巷、陈家巷。著名的街道有上街头、下街头、豆豉街、后河街、万寿宫等,其中以豆豉街最繁华,人们比之为南昌的“洗马池”。全镇有布匹、百货、南杂、纸行、药业、盐业、木行、烟业、麻庄以及京果、文具、灯笼、银楼、粮食、豆麦行、酿酒作坊等大小店铺上千家。清晚期,吴城是江西木材外运的最大集散地,在“茶、木、盐、纸、麻”五大行业中,木材转运对吴城商业支撑的作用最大也是最长久,始终为“商品过境大宗”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九江辟为对外开放的商埠,外国资本很快涌入吴城,“美孚”、“亚细亚”、“福丰”等诸家“洋油”公司先后在吴城开业,规模最大的福丰煤油公司还把分公司设在南昌。往来吴城与南京、上海、武汉及九江、南昌之间的大小轮船也很频繁,最大的海船可装三票监(每票监为二万五千袋),计七万五千袋。

公元年,江西第三大火力发电厂(赣明电灯公司)在吴城落成,使吴城成为鄱阳湖畔最先亮起电灯的地方。特别是每当夜幕降临,镇上戏园人头攒动,酒店觥筹交错,*声通宵达旦,青楼嫣笑阵阵,使吴城成为喧闹的不夜城。

随着经济的繁荣,来自全国各地的水客和商人为了集会、寄寓、联系业务、解决纠纷和储存货物的需要,纷纷在吴城大兴土木,兴建同乡会馆。最盛时,全镇会馆达48座之多。较著名的有:全楚会馆(湖南、湖北)、山西会馆、广东会馆、浙宁会馆、福建会馆、徽州会馆、麻城会馆、吉安会馆、抚州会馆、武宁会馆、奉新会馆、都昌会馆、龙南会馆、建昌会馆、江西会馆(万寿宫)、。这些会馆规模巨大、工艺精巧、雕梁画栋、叠额飞檐,富有各地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如全楚会馆纵深七进,前门在樊家垅街,后门延伸到*土水运码头。内有水池、假山、花园和接官亭。会馆大门前有一对威武的石狮,显得气势恢宏,镶嵌于吉安会馆门前的“理学名臣”四个遒劲大字至今熠熠生辉。

各会馆进行商业活动的同时,异地风俗民情也极大的丰富了吴城的本土文化。坐落于繁华地段豆豉街中部的徽州会馆,每遇朱熹生日或午节之时,该会馆均要张灯结彩,锦绣的桌帏及椅子排列整齐,大殿正中神龛上的朱熹神像前摆满了燃着的大小香烛,照得屋内灯火通明,烟香袅绕。福建会馆供有天后娘娘的神位,山西会馆供有关羽神像,每逢这些神过生日,同乡人聚集到会馆中大祭和会宴数天,请外地戏班唱几天大戏(管内建有戏台),届时几天几夜灯火不熄,鼓乐喧天,围观者众多,热闹非凡。饮食文化方面,广东会馆的狗肉,福建会馆的海菜也很有名气。但是,年3月,日*的一把大火烧了七昼夜,街区70%房屋化为一片瓦砾。大多数会馆也沦为废墟。现仅存吉安会馆、武宁会馆二处。

庙会是古老吴城一大特色,虽然它蒙上了一层封建迷信的色彩,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产生的必然性。庙会在吴城由来已久,全镇有庙、寺、庵、阁、宫40余座。香火特别旺盛的有聂公庙、伍显庙、令公庙、万寿宫、观音阁、太子庙、张飞庙、雷祖坛、火神庙。除此之外还有东狱庙、白马庙、水王庙、康公庙、财神庙、哪咤庙、瞳子庙、药王庙、冥王庙、社公庙、地母庵、天花庵、仙坛、经堂寺等。由于时代的变迁,这些显赫一时的寺庙已不复存在,但其地名仍沿袭至今。据老人回忆,庙会每年进行一次,三五天、十几天不定。规模最大最热闹的首推聂公庙、武显庙、令公庙三大庙会。时间从农历四月二十四日“拜菩萨”开始,至端午节“游过神”,送走“花船”才告结束。其过程大概是先朝香,即全镇人家自带拜香凳,怀抱小小的纸人(又叫阴兵),轮流去三大庙朝拜,到了庙门前,七步一拜地拜上庙前门,又上十八级石阶拜进前殿,由前殿拜上大殿又要上三十三级石坡,名曰:“脱出十八层地狱,上三十三层天。”大殿前方是一个很大的露天场,挤满了朝拜的人。爆竹声声,烟香袅袅,钟鼓隆隆。庙外的野地上则摆满出售各类小商品的摊贩和卖小吃的。晚上,庙前殿的戏台上都要演戏,殿中灯火通宵达旦。大殿前侧停放那艘特制的大木船,名曰:“花船”,船上扎了很多彩绸。朝香的人群朝拜上香后把小纸人捧上“花船”,庙会接近尾声。最后是“游神”。庙旗领先,后面四人捧四管大长号吹得呜呜地响,八人抬八块书有“肃静”、“回避”字样的大红匾,后面便是二十余人用多根竹杠穿扎好抬的那艘“花船”。船后是两人抬一面特大鼓,一人手持鼓槌专司打鼓,另一个用条较硬的竹鞭插在后腰向前弯曲地挑着一面大铜锣,用布扎实的槌头敲打,边打边唱。再后面是十余副八人抬的大轿,轿中是各庙中的菩萨。一行游遍全镇主要街道,中途到大户门口“歇标”,户主用三牲祭礼敬奠一番,将菩萨抬回庙,“花船”则抬去江边火化,叫做“送船”。三大庙会每年如此。

八月朝香是吴城由一大盛事。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到中秋,附近星子、都昌、鄱湖、永修等县的民众都要来吴城朝香,其热闹程度不亚于南昌西山万寿宫。他(她)们每人胸前都围上写着“万寿进香”字样的*红锦缎,敲锣打鼓结队而来,随身所带的还有贡品(当地的特产)。每年都会给人一个意外的惊喜。如星子县有一年贡来一个六十斤重的大红薯,浮梁县贡来整个万寿宫牌楼上的大瓷画砖,外国人看了赞不绝口。

一年一度的龙舟赛,是水乡吴城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全镇男女老少打扮漂亮吃过粽子糕点后,就不约而同地来到江边兴致勃勃地观看各庙会的龙舟赛。此时的江面早已停泊着数十条狭长的龙船,船头距水面数尺,船尾高翘出水面,船身用彩漆涂画成鳞状。船的两侧分坐着十几个赤膊短裤,腰系红绸带,手持短木浆的健壮男汉。竞赛进行时,一人击鼓,一人敲锣,浆听鼓声而起,听锣声而划,节奏逐渐加快,满江都是“咚”!“嘭”!“咚”!“嘭”!的响声。望湖亭上下站满了观看的人群,亭的周围不少店家摆满了桌椅做沏茶、饮水、吃食生意。待龙船接近比赛终点时,全场掌声雷动,欢呼雀跃。优胜者由庙会主持人发给红、*龙旗插在船头,人们才尽兴散去。闹花灯也是吴城特有的习俗。从农历正月初十开始,每到傍晚时分,全镇大街小巷装灯结彩,大户人家红灯笼高挂,围堵观看滚龙灯、蚌蛤灯、狮子灯、彩龙船、高脚灯(高跷)的人流如潮水一般涌来涌去。以滚龙灯为例首先是“样龙”向街灯主户“喝彩”,彩词要根据不同对象,鲜明表达祝福、吉利的语意,以讨得众人欢喜。在舞龙过程中最耐看的是长时间追围撑龙人往其赤背上燃放爆竹,喷射焰火。其情景令人难以置信:十三个撑龙者皆赤着上身,不畏严寒,在急促的隆隆鼓声中飞舞着手中燃着明烛的龙灯,街道两边有人拿着长竹杆专司燃放爆竹,眼前火化四溅,“噼啪”之声噪耳,硝烟滚滚,夜空像被浓雾笼罩着。随后,主人家便将大量爆竹、硝焰筒对准撑龙人背上,因龙尾容易捕捉,挨的爆竹也最多,背部灼烧得青一块紫一块,仍振作精神坚持到底。有的商店和富户互相攀比,只图热闹尽兴,不问花钱多少。建国初期,笔者目睹过龙灯走后,地面堆积的爆竹屑有一尺多厚。蚌蛤灯虽然有两人表演,但优美欢快的乐曲伴着渔翁妙趣横生的动作和不断变化的节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同样吸引着不少大人和小孩。小宝塔,西瓜灯,是吴城中秋赏月的又一景观。中秋之夜,各家小孩在自己庭院中捡砖堆砌数尺高的小宝塔,塔内点燃蜡烛,光从砖的空隙中放射出来,别有一番风味,有的小孩用西瓜壳刻上各种美丽的花纹,内有蜡烛,名曰:西瓜灯,小孩提着走街窜户,图纹中通明透亮,与月色交相辉映,使中秋之夜平添一份乐趣。

大板瓜子、银鱼、蔓荆子是吴城的传统土特产,尤以产于松门、吉山沙质壤土的大板瓜子年代久远,遐迩闻名,它不同于普通的瓜子,其外壳四周墨黑,壳中显现白色花纹,似菊花怒放,如人工镌刻;另一特点是粒大、瓣平、壳薄、肉厚、味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脂肪,且久食不饱不腻,是待客、馈赠亲友的上好礼品,传说在明代曾作为皇上贡品,享誉京城。吴城濒临鄱阳湖,盛产名扬中外的银鱼。其形如玉簪,洁白透明、肉质细嫩、肉味特鲜。具有益脾、润肺、补肾、去虚增阳滋阴的功能,是老少皆宜的上等滋养补品。名贵药材蔓荆子,产于吴城松、吉两地的沙山,属马鞭草科,为落叶小灌木。夏秋开花,以果入药。据《本草纲目》记载:蔓荆子味苦、无*,有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久服轻身耐老。是治疗风热感冒、目赤、肿痛的主药。蔓荆子性耐干旱,生命力极强,每年割去老枝后将鞭埋于沙中即可繁衍生长。

现代科技资料介绍,其适宜开发各种类型的保健食品。吴城的矽砂品位高、蕴藏量大,是工业和建筑不可缺少的材料,鄱阳湖的藜蒿作为纯绿色食品,每年春季走俏市场,腊肉炒藜蒿成为城里人的美食佳肴。

吴城形成集镇后,因其地理位置扼江西水路的咽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除了吴国大将太史慈在这里驻过兵外,唐宋以后,每个朝代都在吴城设置所谓的“关卡”,有时派一员千总,有时一员把总。清康熙三年,设置正规水师管,拨千总一员镇守。咸丰五年,设置江南水师。曾国藩奉旨驻吴城练兵。同治八年,拨参将一员驻守吴城,扩大水师营,直接归长江水师提督管辖。民国时设有一个水警总队,另外驻一至三个团的陆*,抗战前,有海*舰艇“黎明”号、“江昆”号、“江西”号、“浔阳”号等在吴城水域巡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吴城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