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只有三百多人濒临灭绝鱼皮部落的少数民
TUhjnbcbe - 2023/11/1 21:09:00
北京荨麻疹权威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46512.html
年,一曲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唱响了神州大地,郭颂老师以其高亢、优美、悠扬的旋律“赫尼哪”调,奠定了郭颂老师作为民歌演唱家的地位。同时也把生活在我国东北三江流域的赫哲族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乌苏里船歌》不仅传唱了几十年不衰,还一举被收录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教材当中。这是赫哲族人民的光荣,更是中华民族的光荣。赫哲族为蒙古利亚人种,古代称三姓人,世居东北亚的一个较小民族,现在全国也只有多人口,大多数是聚族而居,最小社会组织是屯,赫哲语称“戛深”,历史上被称为“鱼皮部落”渔猎文化独具特色。“赫哲”一词最早见于《清圣祖实录》,据记载“……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收纳”。当时,清朝把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的土著居民称为“赫哲”。赫哲族是一个渔猎民族,并且是北方少数民族中唯一曾以渔业为主的民族。年日本投降时,中国境内的赫哲族人口仅剩余人,濒灭绝。“赫哲”“是“下游”或“东方”的意思。年,凌纯声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出版后,赫哲族的名称才广为流传。赫哲族世世代代居住在三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这里河网密布,水域宽阔,有丰富的鱼类资源,这种生态环境决定了赫哲族以渔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曹廷杰在《西伯利亚东偏纪要》中指出:赫哲是“夏鱼作粮,冬捕貂易货以为生计”。这可以说是对赫哲族生生括的最精确的概述。现在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集中居住于三乡两村,即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根据年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人。赫哲族的婚姻,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氏族外婚制,过去也有少数人是一夫多妻,十七八左右成婚。按传统习惯,赫哲人往往是通过摔跤比赛、滑雪射箭、射伏弩、捕鱼、狩猎等活动挑选其中的佼佼者为女婿。清末,赫哲族的婚姻形式为聘娶。这是由于受满、汉族的影响,但双方父母为子女选择配偶的标准,并不以门当户对为主要条件,而是看重劳动能力,女方老人希望未来自己的女婿劳动能力强,劳动能力好的。要求男方是捕鱼、打猎能手,或吃烤肉时小伙子能一刀削成一个“说能”,也有比武选婿的。男方老人的要求女方聪明、贤惠,手艺好,在家做家务是劳动能手,长相在赫哲族小伙看来不是选择媳妇的主要标准。婚礼时新郎穿袍,在袍上披红挂绿。新娘穿红袄、红裤,辫子由单辫改梳双辫,挽抓髻盘在脑后,头上戴花,然后用红布盖头。赫哲族人的婚礼热烈庄重,大多在黎明举行。迎亲时,新娘由兄嫂或姐夫抱上搭着彩棚的雪橇或彩车。出门时,新娘最好要哭泣,表示对娘家人的惜别,送亲队伍带着陪嫁物品,“以桦皮为筐筥木杓”,陪伴新娘到婆家。摆酒畅饮,拜天地、入洞房后,由亲友中的老者手持用三道红布捆扎在一起的三根芦苇向新娘训话,要求新娘孝顺公婆、尊敬丈夫、待人和气,好好劳动、勤俭度日。拜祖宗三代、拜灶神后,新娘在炕上面壁“坐福”,直到送亲的人们吃完酒席离去,才下炕和新郎共吃猪头、猪尾。新郎吃猪头,表示家里由男人领头儿;新娘吃猪尾,表示妻子跟随丈夫和睦过日子。新婚之夜,新娘新郎一起吃面条,表示夫妻情意绵绵,福禄长寿,白头到老。
1
查看完整版本: 只有三百多人濒临灭绝鱼皮部落的少数民